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黄昏时分,我的故乡在哪里呢?望着江面上笼罩的烟波,不禁让人满怀忧愁。

去完善
释义
乡关:故乡;烟波:江面上如烟的水汽。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黄鹤楼为中心展开,既借用了神话传说,又融入了深沉的人生思考和乡愁。开篇两句点明主题,“昔人已乘黄鹤去”一句带出历史与传说的虚幻感,紧接着“此地空余黄鹤楼”则将现实拉回眼前,形成强烈对比。第二联通过黄鹤不再归来和白云千古飘荡,进一步强化了时间流逝、人事无常的主题。第三联笔锋一转,描绘了一幅明朗秀丽的自然画卷,展现出眼前的实景之美,但这种美好却更衬托出诗人心中的孤寂与惆怅。最后一联直抒胸臆,以“日暮乡关何处是”的问句表达了游子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同时“烟波江上使人愁”又将个人情感融入广阔的天地之间,使全诗意境深远,余韵无穷。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丰富,情景交融,堪称唐诗中的经典之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黄鹤楼》是唐代著名诗人崔颢的一首五言律诗,根据相关资料,这首诗大概创作于公元745年左右。在当时的唐朝,社会繁荣稳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达到了空前的高峰。诗歌在这个时期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出现了许多优秀的诗人,如杜甫、李白等。
而在这一时期,崔颢的人生经历也相当丰富。他曾游学长安,进士及第,历任太仆寺丞等职,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他的诗歌创作主要表现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和对生活的热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黄鹤楼》这首诗歌则以其描绘的黄鹤楼景致和表达的对故乡的眷恋,深深地打动着读者的心。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诗歌成为了文人墨客抒发情感、寄托理想的重要载体,而崔颢的《黄鹤楼》无疑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作。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