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灵济桥语

标题包含
灵济桥语
此渡若非桥,不放众生过。 过去现在佛,并西来达磨。 皆是接群迷,直指人这个。 如今人不知,颠倒成患祸。 坚执有为功,善恶争扬播。 学道不识心,所以尘不破。 若悟即本心,永劫无退堕。 说法非干舌,山河大地和。 行脚不曾移,举步无空过。 如斯妙性空,方与人担荷。 大用这无心,非福亦非祸。 于中无妄作,不异阿弥陀。 法界无别物,一菩提为座。 修桥布路为含灵,转凡成圣如行货。 游戏菩提谁得知,只恐迷情却放过。 大丈夫,莫放过,提起眉毛来继和。 大家拍手渡桥来,方笑普庵只这个。 咄,开口全音只我闻,桃花含笑乱纷纷。 心非遍界真成妄,意浄情忘法法真。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释印肃,俗名李通玄,字印肃,唐朝时期著名的高僧。他出生于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卒于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年),享年133岁。 释印肃少年时曾攻读儒学,后出家为僧,游历四方,参禅悟道。他在长安...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这条渡口如果还不是一座桥梁,那就不要放众生过去。过去的和现在的佛陀,以及从西方来的达摩,都是为了引导迷失的人们,直接指出人的真实面貌。但是现在的人不了解这一点,导致了颠倒错乱的痛苦。他们坚持有为之功,在善恶之间争执不休。学习道理却不了解自己的真心,因此无法打破世俗的尘埃。如果能领悟到真实的自我,就会永远没有退转堕落。佛法传授并不是靠口舌,而是与山河大地和谐一体。修行之路从未改变,每一步都没有空白。这样的奇妙自性是空的,才能与人分担重担。佛法的巨大作用是无心的,既不是福气也不是灾祸。在其中没有虚妄的行为,与阿弥陀佛无异。法界没有其他东西,只有菩提树作为宝座。修桥铺路是为了包含生命,从平凡变成圣贤就像交易货物一样简单。谁能知道菩提树的嬉戏呢?只怕迷茫的感情反而会错过。大丈夫,不要错过,把眉毛抬起来继续前行。大家都拍手走过桥梁,才会明白普庵就是这样。啊,张口说话的声音都是我听到的,桃花含笑的样子纷乱如麻。心意并非遍布世界,那才是真正的妄想;只要意念纯净、情感忘记,每个方法都是真实的。
去完善
释义
1. 渡:渡过,越过。这里指度过生命。 2. 放:允许。 3. 众生:所有生命体。 4. 过去现在佛:过去世、现在世的佛祖。 5. 西来达磨:指的是达摩祖师。他是印度禅宗第二十八代传人,南朝梁时来到中国传法,后世尊其为“禅宗初祖”。 6. 接群迷:接引引导迷惑的众生。 7. 这个:指自性,即每个人内在的灵性。 8. 患祸:灾难,灾祸。 9. 坚执:坚决地坚持。 10. 有为功:有作为的人。 11. 善恶争扬播:竞相传播善与恶。 12. 不识心:不了解自己的心灵。 13. 所以:表示因果关系。 14. 本心:本来的心境。 15. 永劫:永恒的。 16. 无退堕:不退转。佛教术语,指修行者达到一定的果位后,不会从那个境界上退下来。 17. 说法:讲述佛法。 18. 非干舌:不是靠舌头。 19. 和:唱和,共同发出声音。 20. 行脚:游方,四处行走。 21. 举步:起步,迈步。 22. 无空过:没有白白走过的地方。 23. 如斯:像这样。 24. 妙性空:灵性之美。 25. 担荷:承担。 26. 大用:大力使用。 27. 这无心:这种没有刻意的心。 28. 非福亦非祸:既不是福也不是祸。 29. 无妄作:没有毫无意义的举动。 30. 阿弥陀:阿弥陀佛,又称无量光佛、无量寿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 31. 法界:佛法的世界。 32. 别物:其他事物。 33. 一菩提为座:以菩提树为座。 34. 修桥布路:修建桥梁,铺设道路,比喻帮助他人。 35. 转凡成圣:使凡夫成为圣人。 36. 如行货:像货物一样被运输。 37. 游戏:游乐,玩耍。 38. 菩提:佛教术语,意为觉悟、智慧。 39. 谁得知:谁能知道。 40. 迷情:迷茫的情感。 41. 大丈夫:勇敢的男子。 42. 莫放过:不要错过。 43. 提起眉毛:形容神情严肃,认真关注。 44. 继和:继续唱和。 45. 大家:所有人。 46. 拍手:鼓掌。 47. 普庵:指普庵禅师。宋朝僧人,禅宗临济宗大师,禅宗史上一位深有影响的人物。 48. 只这个:只有这个。 49. 咄:惊叹词。 50. 全音:完整的音信。 51. 闻:听见。 52. 桃花含笑:形容春天桃花盛开的美景。 53. 乱纷纷:纷乱的样子。 54. 心非遍界真成妄:心里如果不是普遍存在真实就成了妄想。 55. 意浄情忘法法真:忘记感情、意念纯净的时候,各种佛法就是真实的。
去完善
赏析
《灵济桥语》是释印肃以“桥”为主题创作的诗词。在这首词中,作者将佛教观念与人间景象相结合,传达出深深的慈悲情怀和对众生解脱的期望。 释印肃在诗中将“渡”比喻为修行道路,唯有通过这座“桥”,才能使众生得以度过烦恼之海。他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佛陀以及达摩祖师作为桥的比喻,象征着他们的教诲和智慧能够引导众生走向解脱之路。 接着,诗人指出,人们之所以陷入迷妄,是因为不了解自己真实的自性,因而受到贪嗔痴等恶行的困扰。学习佛法的本意是要认识自心,破除执着,但多数人却误入歧途,为了有为功德而争名夺利,反而加重了自身的业障。 不过,倘若能够领悟到我们的真实本性,就能永远不再堕落。诗人认为,真正的说法并非依赖于语言,而是通过内心的感悟,使人们与宇宙万物和谐相处。行走世间时,我们应该始终保持正念,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洞察事物的真相。 最后,诗人强调了菩提智慧的广大无边,倡导在无所求的心态下行善积德,追求真理和智慧。他以“修桥布路”和“转凡成圣”来形容人们的修行过程,鼓励大家要勇敢面对人生困境,无畏前行,不断追求更高的境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灵济桥语》是宋代诗人释印肃所作的一首古体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960年至1279年,即宋朝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文人墨客和艺术作品。 在这个时期,释印肃作为一位佛家弟子,其人生经历充满了艰辛和坎坷。他曾在庙宇修行,后因战乱被迫离开家乡,四处流浪。在这个过程中,他深刻体会到了人生的无常和苦难,这也为他日后创作诗歌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灵济桥语》这首诗中,释印肃通过描绘灵济桥的美景,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和平的期盼。他还通过描述桥上的人们,表达了人们在不同境遇中的喜怒哀乐,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许。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