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提干兼简李知几太博
伯仲天下士,惯识山中饥。
几年食君粟,一饭书百匙。
谓此真饱否,此饱谁安之。
伯氏昔在京,饭瘦崖书肥。
至今方舟上,儿啼妇褰衣。
仲氏亦远来,裹粮复能几。
卖金买书册,仆夫辍晨炊。
安能问饥饱,自信了不疑。
岁晚盍行道,西风颇劝归。
大贤事业定,试学摩腰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你们兄弟二人都是举世无双的人才,早已习惯在山中忍饥挨饿的日子。这些年吃你的粮食,每一顿饭就够我写上百首诗了。这样说来我是否真的吃饱了呢,这个饱腹的感觉是谁赐予我的呢?
你的哥哥以前在京城生活,身材消瘦,可他的诗文却丰满丰富。至今方舟之上,他的妻子儿女还在哭泣等待着他。而你的弟弟也远离家乡,怀揣着干粮不知还能坚持多久。他变卖自己的财产购买书籍,家里的仆人都放弃了自己的早餐。怎么能说我们吃不饱穿不暖呢,我们自己心里清楚,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
现在已经是年底,是时候去实现我们的理想了。西风吹拂,催促我们回家。虽然大贤人的事业已经确定,但我们还是要努力去追寻。
去完善
释义
1. 伯仲:指兄弟,这里指的是作者的两个朋友李提干和李知几太博。
2. 山中饥:指山中的贫困生活。
3. 食君粟:接受君主供养的生活。
4. 一饭书百匙:形容勤奋读书。
5. 安之:习惯于这种生活。
6. 伯氏:指李提干。
7. 京: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
8. 饭瘦崖书肥:形容勤奋读书与清苦生活的对照。
9. 方舟:两船相并。
10. 儿啼妇褰衣:形容家庭的困境。
11. 裹粮:准备干粮。
12. 卖金买书册:形容对知识的渴望。
13. 仆夫辍晨炊:指为了买书而节省开支。
14. 安能问饥饱:表示不在意物质生活的贫瘠。
15. 了不疑:完全确信无疑。
16. 岁晚:年底。
17. 盍:何不。
18. 西风:秋风。
19. 大贤事业定:指学问渊博的人有了成就。
20. 试学摩腰围:暗示朋友应该更加关注自己的事业和成就。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关于友情和理想的诗。诗人以伯仲二人为题,表达了他们之间深厚的友谊和对知识的渴望。诗人描述了他们共同度过的艰苦岁月,以及对未来事业的坚定信念。这首诗充满了人生哲理,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友情的珍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送李提干兼简李知几太博》,是由南宋诗人释宝昙所作。创作时间是公元1164年(宋孝宗淳熙元年)。在这时期,南宋政权建立不久,国家局势尚不稳定,诗人作为一个佛教徒,对于国家的命运以及民间的疾苦有着深刻的关切。
释宝昙在这一时期与李知几有深厚的友谊,李知几是南宋著名的学者、文学家,曾任太学博士。由于政见不合,李知几辞官回乡,诗人为送别好友并表达对国家的忧虑之情,写下了这首诗歌。
在诗歌中,诗人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他以“送”为题,意味着送别友人,同时也隐含着对国家的离别之情。诗人以“简”为题,表明了在送别之际,也要向友人传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整首诗充满了深沉的情感和崇高的责任感,展现了诗人作为一位佛教徒的人文关怀和时代使命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