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送友人

标题包含
送友人
雨意晚方足,秋来先送君。 横拖七尺杖,划破一山云。 白纸凭谁寄,青灯此夜分。 空遗岩底石,萝月漫纷纷。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释宝昙,俗姓李,字希古,号竹堂,南宋时期著名诗僧。他出生于浙江绍兴,年轻时出家为僧,后来游历四方,与当时的文人墨客多有交往。 释宝昙在文学、艺术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他的诗歌作品以描绘自然风光和抒发个人...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下雨的念头在傍晚才出现,秋天来了,它却先离去。它以一柄长杖在地上滑动,把整个山的云彩都撕裂开来。干净的纸张无法承载它的离别,只有昏暗的油灯陪伴着这夜晚。留下的只有山岩下的石头和那悬挂着萝藤的月光,迷茫又混乱。
去完善
释义
1. 送友人:这首诗是诗人送朋友离别时所写。 2. 雨意晚方足:意指傍晚时分雨水才下得充足。“雨意”是指下雨的征兆;“晚方足”是说直到晚上雨量才充足。 3. 七尺杖:一种测量工具,用于测量距离和高度。这里比喻出家人行走的工具。 4. 划破一山云:诗人在用夸张的手法描写出家人手中拿着“七尺杖”,轻易地划破遮挡在眼前的山间的云雾。 5. 白纸:原指未写过字的纸张,这里表示无法传递消息的状态。 6. 青灯:原指油灯,青色火焰,这里表示诗人与友人分离的时刻。 7. 空遗岩底石:指友人已离去,只留下岩石底部堆放的石头。 8. 萝月:指的是挂在藤萝上的月光。
去完善
赏析
《送友人》这首诗是诗人释宝昙送别友人的作品。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离别的感慨。 首联“雨意晚方足,秋来先送君”,描述了送别的场景。傍晚时分,雨水充足,秋天来临,而诗人在这个时刻却要送别友人。这里的“足”和“先”两个词语,突出了诗人对离别的伤感之情。 颔联“横拖七尺杖,划破一山云”,通过比喻的方式,表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诗人以手中的拐杖为喻,形象地描绘出他与友人之间的亲密无间,同时也传达出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颈联“白纸凭谁寄,青灯此夜分”,表达出诗人对友情的珍视。诗人将友情比作白纸,意味着纯洁无暇;将离别比作青灯,意味着无尽的思念。这两句诗表明,诗人希望这份深厚的友情能够永远延续下去。 尾联“空遗岩底石,萝月漫纷纷”,以自然景观收尾,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感慨。诗人想象友人离去后,留下的只有山岩底下的石头,和那被月光映照下的青萝,一片寂寥的景象。这里用“空遗”和“漫纷纷”两个词语,强调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整首诗语言优美,情感真挚,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离别的感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友人》是南宋诗人释宝昙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50年左右,正值南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在这个时期,诗人以山水风光、离别之情为主题,创作了许多感人至深的诗篇。 释宝昙,俗姓梁,字继翁,号静庵,世称“山阴先生”。他一生经历了北宋末年的动乱和南宋初期的重建,目睹了民众疾苦和国家兴衰。在南宋初期,他毅然出家为僧,致力于禅宗修行和传播,成为了一代宗师。 在这一时期,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与金国达成和议,维持了一段相对稳定的局面。然而,这种和平并未持续太久,随着金国的势力扩张,南宋朝廷不得不采取防御政策,加强边境建设,抵御外敌入侵。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释宝昙的诗歌作品充满了对国家和民众的忧虑和关切,同时也展现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洞察。 《送友人》正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与朋友离别时的情感。诗句中流露出淡淡的哀愁和深深的祝福,展现了诗人高尚的品质和人文情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