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赠李磐庵文授

标题包含
赠李磐庵文授
莫年东观有全书,天畀斯文合定居。 镜里一茎无白发,门前十里有黄淤。 文章入手无余蕴,人物于今固自如。 安得把茅邻近住,打门时复问潜虚。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释宝昙,俗姓李,字希古,号竹堂,南宋时期著名诗僧。他出生于浙江绍兴,年轻时出家为僧,后来游历四方,与当时的文人墨客多有交往。 释宝昙在文学、艺术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他的诗歌作品以描绘自然风光和抒发个人...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这些年在东观阅览了许多全书,天命赐予我与此书文的缘分就此安居。 镜中看到自己一根白发都没有,家门口十里外有黄色的淤积。 着手写文章已经没有多余的情感,在如今这时代人们依然悠然自得。 何时能在这附近搭建一处茅屋,不时敲响大门去探访一下我的那些潜虚的朋友们。
去完善
释义
1. 莫年:晚年。 2. 东观:指汉代宫中藏书阁。这里借指李磐庵文授的学识渊博。 3. 天畀:天赐,天给予。 4. 斯文:此处指李磐庵文授。 5. 镜里一茎无白发:形容诗人自己的头发虽然稀疏但还没有变白,意指年龄尚大,但精神状态很好。 6. 黄淤:黄色的淤积物,这里可能指的是河水泛滥造成的泥沙淤积。 7. 无余蕴:指李磐庵文授的文章写得很好,没有任何多余的东西。 8. 安得把茅邻近住:希望能和李磐庵文授做邻居,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和敬仰。 9. 打门:敲门。 10. 潜虚:可能是指一种学问或者道理,诗人想要通过请教对方来了解更多。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赠送给友人李磐庵的一篇赞美诗。诗人首先提到友人的学问之深厚,“莫年东观有全书”意味着友人在晚年仍然致力于学术研究,广泛涉猎各种书籍。接着诗人又以“天畀斯文合定居”来形容友人的才学之高,认为这是天赐的文采,让友人得以在这个领域安定下来。 接下来的诗句中,诗人通过描绘友人的外貌和生活环境来展现他的形象。“镜里一茎无白发”和“门前十里有黄淤”两句暗示了友人的年轻心态和他所生活的宁静乡村。在诗人眼中,友人的文章不仅深厚,而且富有内涵,“文章入手无余蕴”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文学才华的极高赞誉。而“人物于今固自如”则是对友人品行的高度肯定,认为他在如今的社会环境中依然能保持自己的品格。 最后,诗人表达了自己与友人相邻而居的愿望,希望能常常去拜访他,共同探讨学问。这样的结尾,既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敬仰之情,也表达了他们之间深厚的友谊。整首诗以诗人的独特视角,通过对友人学问、人品以及生活环境的赞美,展示了友人的优秀品质和高尚人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赠李磐庵文授》这首古诗出自宋代诗人释宝昙之手。释宝昙(生卒年不详),号北涧居士,字嗣宗,世称“莲峰大师”,为南宋初年著名诗僧。他精通经史,擅长诗文,尤以五言诗著称。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1150年至1208年间,正值南宋初期。在这个时期,由于金人的入侵,北宋灭亡,南宋建立。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困苦。释宝昙作为一位诗僧,对时代的变化有着深刻的感悟。他的诗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对国家兴亡的忧虑。 在释宝昙的一生中,他曾多次游历名山大川,结交文人墨客。他的足迹遍布江南各地,对当地的风土人情有深厚的了解。他的诗歌作品中,有许多描绘江南风光的诗篇,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的人文景观。 此外,释宝昙还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关注民间疾苦。他在诗歌中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对民生问题的思考。这些诗篇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显示出诗人的人道主义精神。 总的来说,《赠李磐庵文授》这首古诗是释宝昙在其人生阅历和社会背景下创作的。这首诗既体现了诗人在个人生活上的追求,也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