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魏公寿
西风九日又黄花,瑞霭朝来入相家。
四海几人深雨露,一身随处老烟霞。
拈花宗旨依黄蘗,炼石工夫笑女娲。
再拜愿公千岁寿,莫辞沉醉是生涯。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秋天来了,伴随着9月的风,黄花盛开;清晨,吉祥的云雾来到了权贵之家。
全国有多少人能够深刻理解并接受这些深厚的教益呢?我这个人走到哪里都像衰老的烟霞一样渐渐消失。
我参透了佛家的真谛,像黄蘗禅师那样坚持本心;我也学会了女娲补天的精神,以微笑面对困难和挑战。
再次向尊敬的您献上我的祝福,希望您健康长寿,不要拒绝沉醉在这样的生活中。
去完善
释义
1. 史魏公:即史浩,字直翁,号真隐居士。南宋大臣,诗人,封魏国公。
2. 西风:指秋风。
3. 九日: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日。
4. 黄花:菊花。此处借指重阳佳节赏菊的风俗。
5. 瑞霭:吉祥的云气。
6. 朝来:指早晨。
7. 相家:指宰相之家,此处指史魏公府邸。
8. 四海:泛指全国各处。
9. 雨露:喻指皇帝的恩泽。
10. 烟霞:比喻闲适的隐居生活。
11. 拈花宗旨:佛教禅宗心传,以禅宗六祖慧能得五祖弘忍所传的衣钵为故事背景,意指佛法心传。
12. 黄蘗:一种落叶乔木,禅宗教派认为与佛教禅宗有渊源关系,此处代指禅宗。
13. 炼石工夫:古代神话传说女娲用五色石熔化补天,这里借用此典,暗含作者对女娲的敬意。
14. 女娲: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创世神,曾抟土造人、炼石补天。
15. 再拜:行两次拜礼,表示对对方的尊敬。
16. 愿公:尊称对方,这里是作者对史魏公的尊称。
17. 千岁寿:祝愿长寿千年的祝词。
18. 沉醉:尽情欢乐,沉溺其中。
19. 是:表示肯定判断的动词。
20. 生涯:生活,生存。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史魏公寿》诗中,诗人宝昙以精湛的笔触描绘了秋天黄花的美景,并借以颂扬史魏公的品行和成就。开篇“西风九日又黄花”,便以秋天的景象引出了史魏公的形象,展现了他的高洁品质。接着“瑞霭朝来入相家”则表达了史魏公作为宰相的尊贵地位以及他为国家的贡献。
第二联,“四海几人深雨露,一身随处老烟霞。”是对史魏公德行的赞美。他为国家人民谋福祉,如同甘露滋润万物,其恩泽四海无人可比。他的一生都在为国家和百姓付出,即使是晚年依然心怀壮志,形象生动地刻画了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贤相形象。
第三联,“拈花宗旨依黄蘗,炼石工夫笑女娲。”这两句诗暗含典故,以黄蘗禅师拈花的禅宗公案以及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歌颂史魏公的睿智及无私的精神。他坚守信念,能如黄蘗禅师一般直指人心;他的智慧和勤劳,足以与补天济世的女娲相媲美。
最后一句,“再拜愿公千岁寿,莫辞沉醉是生涯。”表明了诗人对于史魏公长寿的美好祝愿,同时也暗示了史魏公的生活态度——甘愿为国家民族献出一切,沉醉于这种人生境界之中。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史魏公寿创作于南宋高宗时期,具体时间无法确定,但可以根据诗中的内容和作者的经历进行推测。这首诗是释宝昙为史浩祝寿而作,史浩是高宗时期的名臣,曾任尚书右仆射、枢密使等职,封魏国公。因此,可以推断这首诗大约创作于公元1140年至1165年之间。
在这个时间段内,南宋政权正处于与金国的战争中,两国局势紧张,南宋朝廷内部党派纷争激烈。史浩在朝中主张抗金,与主和派产生严重分歧。此外,当时的南宋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民生问题严重,这也为诗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释宝昙本人在此时期的生活经历较为简单,他出家为僧,常年游历四方,接触了各种民间疾苦。这些人生阅历使他深刻体会到国家的动荡和社会的不公对百姓生活的影响,因此在创作这首祝寿诗时,他也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生的关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