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
四海田庐自有余,置锥无地欲尤谁。
鹪鹩莫厌一枝少,更有寄巢无一枝。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广大的土地上,人们都有足够的土地来耕作与居住,但是还是有些人因为没有自己的立足之地而感到烦恼。鸟儿们都不嫌自己只有一个枝杈作为巢穴,而那些没有家的人却连一个可以寄托的地方都没有。
去完善
释义
五湖:这里指代各地。
田庐:这里指的是田地房屋,代表稳定的生活。
置锥无地:出自成语“锥之地”,形容地方狭小。这里表达了作者感到没有立锥之地的焦虑。
尤谁:即抱怨谁,指责谁。
鹪鹩:小鸟名,比喻渺小的人物。
一技:指在某一领域或方面的能力或成就。
寄巢:寄居的鸟巢。
去完善
赏析
《四海》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广大世界的感慨。“四海田庐自有余”一句,意味着在广阔的世界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存空间,不应感到孤独。然而,诗人紧接着用“置锥无地欲尤谁”来描绘现实中的困境,即使世界如此之大,依然有人无法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这让人联想到《楚辞·离骚》中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表达了人们在寻找人生道路时所面临的迷茫和无奈。
诗的后两句则给出了一个有趣的对比。“鹪鹩莫厌一枝少”是对前句的呼应,提醒人们不要因生活困顿而感到不满,因为即使是微不足道的“一技之巢”也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安慰。而“更有寄巢无一枝”则是进一步指出,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比我们还艰难的人,他们连这样的“一技之巢”都无法得到。诗人以这种方式唤起人们的同情心,鼓励我们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关心那些生活在困境中的人。
总的来说,《四海》这首诗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展现了诗人对于人生的深刻理解和感悟。它教会我们要学会珍惜眼前的生活,同时关爱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这首诗意境深远,值得细细品味。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四海》华镇这首诗出自唐朝诗人华镇的《五湖集》。诗中描述了四海之中的风景和人文情怀,表达了诗人对世间百态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公元9世纪末至10世纪初,这一时期正值晚唐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民生疾苦。
在创作这首诗时,华镇正处于人生低谷,他曾多次科举不第,又因战乱而家道中落。然而,尽管身处逆境,华镇仍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他游历四方,写下了许多描绘自然风光和人生哲理的诗篇。《四海》就是其中之一,通过描绘四海之内的美景,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许。
在这一时期,晚唐社会政治腐败,民不聊生,战争频繁。然而,诗歌艺术却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诗人,如杜牧、李商隐等。他们的诗篇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华美的辞藻描绘了人间百态,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