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陈仲玉本学教谕致仕
听雨芹池二十年,如何一旦卷青毡。陡令猿鹤生秋怨,高枕琴书且昼眠。诗为懒题闲木笔,饭因不足羡苔钱。石田茅屋华川曲,从此挑灯绣佛前。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听雨芹池二十载,为什么忽然卷起青色的毡子。顿时让山间的猴子与仙鹤产生秋天的哀怨,我高枕无忧地躺在那里弹奏着琴瑟、阅读着诗书,暂且白天睡眠。诗歌是为了懒得去题写而用闲暇的木笔画出的,饮食不周让我不禁羡慕长满苔藓的钱币。在曲折的华川边,有石头砌成的田地与茅草搭建的房屋,从此我在灯火下刺绣佛像。
去完善
释义
1. 陈仲玉:诗人好友,曾任教于陈州。
2. 本学教谕:教授学官的职衔。
3. 致仕:辞去公职,此指辞官回乡。
4. 听雨芹池:指在陈州任教时的情景,芹池为其任教之地。
5. 青毡:古代用青色羊毛制成的坐褥,此处代指官职。
6. 陡令:突然让。
7. 猿鹤:化用“猿鹤虫沙”之典,即战争造成人民死伤的哀痛之意。
8. 高枕琴书:意为摒弃尘俗,享受平静生活。
9. 饭因不足羡苔钱:意为自己生活简单清苦,并不羡慕钱财。
10. 石田茅屋:指简陋的家居环境。
11. 华川曲:位于陈州的河流,曲指河流曲折之处。
12. 挑灯绣佛前:夜晚燃灯诵经,表现诗人虔诚的宗教信仰。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陈仲玉本学教谕的退休生活为主题,通过对自然景物和日常生活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这位前辈的敬意和对退休生活的向往。
首联“听雨芹池二十年,如何一旦卷青毡”,描述了陈仲玉在教谕职位上度过了漫长的岁月,如今却突然辞去了职务。这里用了“听雨芹池”和“卷青毡”两个比喻,生动地表现了陈仲玉二十年的教学生涯和他急流勇退的姿态。
颔联“陡令猿鹤生秋怨,高枕琴书且昼眠”,形象地刻画了陈仲玉退休后悠然自得的生活场景。这里的“猿鹤”代表山林中的生灵,它们因为陈仲玉的离去而产生愁绪;而“高枕琴书且昼眠”则展示了陈仲玉沉浸在书籍与音乐中,度过宁静白昼的画面。
颈联“诗为懒题闲木笔,饭因不足羡苔钱”,进一步展现了陈仲玉告别名利后的心态。他不再忙于写诗,而是悠闲地使用木笔书写;至于饮食,他对那微不足道的苔钱也不感兴趣。这两句表达了陈仲玉淡泊名利的品质。
尾联“石田茅屋华川曲,从此挑灯绣佛前”,预示了陈仲玉未来的隐居生活。他在石田茅屋中享受着大自然的美景,在华川之畔度过一个又一个的春秋。通过“绣佛前”这一细节,我们可以感受到陈仲玉对生活虔诚的态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赠陈仲玉本学教谕致仕》,作者是明朝文人金涓。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是在明朝洪武年间(1368年-1398年),这是一个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金涓的生活经历丰富多样。他曾是明初的一位官员,担任过各种职务,包括学政、监察御史等。然而,由于他对官场的不满和对文学的热爱,他辞去了官职,成为了一名文人和隐士。他的诗歌创作多以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个人情感为主,风格清新脱俗。
在明朝洪武年间,科举制度得到了重视和发展。教育成了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学校得到了广泛的设立。在这个过程中,像陈仲玉这样的教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负责教授儒家经典,培养学生成为国家的人才。因此,金涓在这首诗中对陈仲玉表示敬意,赞扬他在教育岗位上作出的贡献。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