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韩昌黎祭鳄鱼图

标题包含
韩昌黎祭鳄鱼图
朝奏空言暮远途,蓝关飞雪渍衣裾。 岂期去国八千里,此意犹能化鳄鱼。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郑思肖(1241年-1318年),字忆翁,号所南,福建连江人。他是南宋末年的文人、画家,以画兰著称,有“兰癖”之称。 郑思肖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他年轻时曾游学于江南各地,结识了许...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早上提交空洞的建言傍晚就面临远离故乡的路途,蓝色的关卡和飞舞的雪花打湿了衣襟。 未曾料想离开国家八千里的距离,但这份情谊仍能感化一切生灵。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韩昌黎:指唐朝文学家韩愈,字退之,因封昌黎伯,故世称“韩昌黎”。 2. 祭鳄鱼图:韩愈为潮州刺史时,有鳄鱼为害民间。他作《祭鳄鱼文》劝其离开,后来鳄鱼果真离去。 3. 朝奏空言暮远途:描绘韩愈上疏谏迎佛骨触怒宪宗皇帝后被贬至潮州的情景。 4. 蓝关:位于广东梅州市大埔区境内的蓝田关。是古代进出梅州的主要通道之一。这里借指潮州地界。 5. 飞雪渍衣裾:指途中遭遇风雪侵袭的情景。 6. 去国:离京。这里表示从京城长安被贬到潮州,距离约八千里。 7. 化鳄鱼:指韩愈以雄辩的智慧使鳄鱼离开潮州之事。
去完善
赏析
《韩昌黎祭鳄鱼图》是南宋诗人郑思肖借韩愈故事所作的一首诗。诗中描绘了韩愈上疏谏佛骨后,被贬谪为潮州刺史的情景。虽然他被贬到远离京城的潮州,但他仍然以儒家精神去感化当地的鳄鱼,体现了他的信念和执着。全诗如下: 朝奏空言暮远途,蓝关飞雪渍衣裾。 岂期去国八千里,此意犹能化鳄鱼。 首句“朝奏空言暮远途”形象地描述了韩愈谏佛骨的结果,他因直言上疏而被贬谪。早晨还在朝堂上陈述自己的观点,傍晚就已经踏上了遥远的贬谪之路。这里以“空言”来形容他的谏言,既是对他谏言失败的惋惜,也是对他敢于直言的赞扬。 次句“蓝关飞雪渍衣裾”进一步描绘了韩愈被贬时所处的恶劣环境。在蓝关,大雪纷飞,积雪湿透了他的衣襟。这里的“渍衣裾”不仅表现了气候的寒冷,还传达出韩愈内心深处的无奈与悲凉。 第三句“岂期去国八千里”暗示了韩愈未曾料到这次被贬竟会离京城如此遥远。在这里,“去国”一词形象地表达了韩愈离开朝廷、远离政治中心的境遇。然而,尽管面对这样的困境,他依然坚信自己的信念。 末句“此意犹能化鳄鱼”是诗的核心所在,表达了韩愈坚定的信仰和对教化民众的信念。他相信儒家的道理可以感化鳄鱼的凶残,意味着他决心要将儒家的思想传播到潮州这一偏远之地。这里的“化鳄鱼”并非指真的鳄鱼,而是用比喻的手法,象征潮州民众的野蛮和未开化,表达韩愈要为改善民众生活而努力的志向。 综上所述,《韩昌黎祭鳄鱼图》以韩愈被贬的故事为载体,传达了郑思肖对韩愈坚定信念和为民奉献精神的赞美。诗人通过描绘韩愈面对挫折时的坚定信念,展现了儒家士人的气节与情操。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韩昌黎祭鳄鱼图》是元朝诗人郑思肖创作的一首描绘韩愈驱鳄场景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在元朝时期,具体时间无法确定,但我们可以从诗人的经历和时代背景中找到一些线索。 在元朝时期,中原地区战乱不断,民族矛盾尖锐。郑思肖作为一个南宋遗民,对故国的思念和对新朝的不满情绪溢于言表。他在这一时期的诗歌作品中,常常流露出深沉的家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与此同时,元朝统治者对汉文化的轻视和对儒家经典的篡改,使得文人士大夫们深感忧虑。郑思肖作为一个儒生,同样受到这种社会氛围的影响。他的这首《韩昌黎祭鳄鱼图》,就是对这种担忧和不满的表达。 在诗歌中,郑思肖通过对韩愈驱鳄故事的描绘,表达了对儒家经典价值观的坚守和对正统儒家文化的捍卫。他以韩愈为榜样,希望像韩愈那样,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去抵抗异族的侵略和文化上的歪曲。 总的来说,《韩昌黎祭鳄鱼图》是郑思肖在这个特殊历史时期,通过描绘韩愈的故事,表达自己对家国命运的关切和对儒家文化的执着追求。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