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终南隐者
海日东南出,应开岭上扉。扫坛花入篲,科竹露沾衣。
饭后嫌身重,茶中见鸟归。相思爱民者,难说与亲违。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太阳从东南方升起,照耀着山岭的门扉。扫除花坛后,花香弥漫,竹叶上的露水沾湿了衣裳。吃过饭后感觉身体有些沉重,泡一杯茶,看着鸟儿归来。深深思念那些关心民生的人,却无法和他们分享这份情感。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海日:指太阳从海上升起,此处借指东方的曙光。
2. 东南出:向东南方向升起。
3. 岭:山脉,此处特指秦岭。
4. 开:打开,敞开。
5. 扉:门扇,这里指隐者的家门。
6. 扫坛:清扫祭坛。
7. 花入篲:意谓落花飘落在扫帚上。彗,扫帚。
8. 科竹:竹子的一种品种,枝叶繁多。
9. 露沾衣:露水沾湿了衣服。
10. 饭后:吃罢饭。
11. 嫌身重:觉得身体沉重,意指吃饱喝足后的舒适感。
12. 茶中:喝茶时。
13. 鸟归:鸟儿回归山林。
14. 相思:彼此思念之情。
15. 爱民者:指关心民生的人,隐含作者对隐者的敬称。
16. 难说与亲违:难以言表与家人分别的苦涩心情。亲,亲人,家人;违,分离,离别。
去完善
赏析
《寄终南隐者》是唐代诗人薛能的一首五言诗。诗中描绘了终南山隐者的日常生活情景,表达了对隐者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首联“海日东南出,应开岭上扉”,写出了太阳从东南方升起,照亮了终南山的峰峦,隐者应开始新的一天。这里以海日象征隐者的襟怀,表现了隐者的宁静与高远。
颔联“扫坛花入篲,科竹露沾衣”,描述了隐者在打扫庭院时,花儿落入扫帚,竹叶上的露珠沾湿了衣服。这里表现了隐者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态度,以及他对生活的热爱。
颈联“饭后嫌身重,茶中见鸟归”,表达了隐者在饭后感到身体沉重,却在品茶时看到了鸟儿归巢。这里通过对比表现了隐者恬淡的心境,以及对自然界的关注。
尾联“相思爱民者,难说与亲违”,抒发了诗人对隐者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隐者的敬仰之情。这里强调了隐者的仁爱之心,以及与亲人分离的无奈。
整首诗语言质朴,意境悠远,表现了诗人对隐者的崇敬和对自然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寄终南隐者》是唐朝诗人薛能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唐宣宗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左右,此时薛能正担任忠武军节度使,官至御史大夫。
在唐宣宗年间,政治相对稳定,经济逐渐繁荣,形成了唐代历史上的“大中年间中兴”。然而,在这看似平静的表面下,却隐藏着种种社会矛盾和危机。在这个时期,许多士人纷纷选择归隐山林,以求心灵上的慰藉。薛能的这首诗就是写给这样一位隐居于终南山的友人。
此时的薛能虽身居高位,但他对世俗名利并无太多留恋,反而向往隐逸生活。他曾在《春夕宴罢题》一诗中写道:“醉卧将何事,风摇春水纹。”表达了他在官场中的无奈和对自由的渴望。因此,当他得知终南山中有一位隐者时,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写下了这首充满隐逸情调的《寄终南隐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