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江叔源除太府丞柯山需次
威凤翔千仞,览辉以来仪。
天骥渥洼种,籋云不受羁。
江侯南国珍,劒佩光陆离。
三道对清问,万言敷箴规。
云霄跬步蹑,分教小差池。
中都冠盖躔,屈处金谷司。
奏课应迁格,腾达当在兹。
元枢国士赏,天子前席咨。
一言寤凝旒,致主跻轩羲。
抱负经济才,凛然谏诤姿。
朝阳庆凤鸣,冀北空䯄骊。
士为知己用,素蕴得尽施。
丞贰须要剧,台阁未应迟。
需次指柯山,买船泛钓矶。
暑行戒接淅,江边远风披。
病夫困尘土,倚玉慙葭枝。
分携莫能送,别酒何堪持。
傥经子陵濑,扫壁寻题诗。
前途得好句,慰我别后思。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翔鸟翱翔于千仞高空,明亮的阳光映射出它的荣耀。
骏马出生在天赐的土地,矫健的身形仿佛能凌驾云端。
这南方之地拥有无比珍贵的宝物,就如同剑与玉佩一般耀眼夺目。
三种方法代表着儒家的三个思想,每一言都是警世之言。
踏上云霄只需要一步步的积累,虽有差距却不会太远。
在这繁华的中都之中,总有那么一些郁郁不得志的人。
为了晋升他们努力着,期盼有一天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
在关键时刻他们会被重视,成为国家需要的栋梁之材。
他们的才智得到认可,他们的谏言被尊重。
他们的才智如同清晨的太阳照亮世界,如同凤凰展翅。
他们的才能得到发挥,就像稀有的宝马一样不被埋没。
他们在团队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共同完成了许多重要的任务。
从地方到中央的过程需要耐心,但这绝不会是太久的时间。
当他们到达那个位置时,他们将开始属于自己的事业。
他们的才华与勇气将成为国家的宝贵财富,他们的真诚和坚定将在皇帝面前表现得淋漓尽致。
他们的生活将会如诗如画,充满挑战和机遇。
无论怎样,他们会坚持自己的梦想,并将自己的理想付诸实践。
在炎炎夏日中他们需要时刻保持清醒,防止被疾病困扰。
他们也像那倚靠着大树的小草一样,需要别人的支持和帮助。
当他们即将分离的时候,他们会为自己的朋友献上祝福,并祈祷他们的未来美好顺利。
如果他们的朋友有机会经过子陵濑,希望他们能在那里找到一首诗,以此来安慰他们在离别之后的思念之情。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威凤:比喻仁宦显贵。
2. 翔:飞翔。
3. 千仞:极言其高。
4. 览辉:光辉照耀。
5. 来仪:来临的祥瑞之气。
6. 天骥:骏马。
7. 渥洼:水名,传说为神马所出。
8. 籋云:言马奔驰迅疾,如蹑踏云端。
9. 江侯:此处指江叔源。
10. 南国珍:南方的国宝级人物。
11. 剑佩:指佩戴的宝剑和玉佩,借指其身份尊贵。
12. 光陆离:光彩耀人。
13. 三道:官职,太尉、司徒、司空,合称“三公”。
14. 清问:朝廷询问地方官员政务。
15. 万言:指江叔源的回答详尽。
16. 敷箴规:提出良言箴言和建议。
17. 云霄:极高的地位。
18. 跬步蹑:形容升官非常迅速。
19. 中都:京城。
20. 冠盖:官员的帽子和车盖,借指达官贵人。
21. 躔:日月星辰运行的度次。
22. 屈处:委屈地处于某种境地。
23. 金谷司:管理金谷园的官员,借指高级官员。
24. 奏课:向皇帝报告政务及功绩。
25. 迁格:晋升的标准。
26. 腾达:青云直上,仕途顺利。
27. 元枢:首席辅政大臣。
28. 国士:国家的杰出人才。
29. 前席:指皇帝在前席召见臣下,以示优遇。
30. 一言寤凝旒:以一句话让皇帝醒悟并端正态度。
31. 致主:使君主成就大业。
32. 跻轩羲:登上高峰,实现远大理想。
33. 抱负:胸怀壮志。
34. 经济才:治理国家的能力。
35. 凛然:严肃的样子。
36. 谏诤姿:敢于劝谏的姿态。
37. 朝阳:喻新进的贤才。
38. 庆凤鸣:凤凰欢唱,喻政治开明。
39. 冀北:北方的辽阔地区。
40. 空骑手:骏马无用武之地。
41. 士为知己用:士为赏识自己的人所用。
42. 素蕴:平日积累的知识和才能。
43. 丞贰:副职官员。
44. 须要剧:需要处理繁重的事务。
45. 台阁:指中央政府机构。
46. 未应迟:不应耽误升迁。
47. 需次:等候依次补缺。
48. 指柯山:指明升迁到柯山任职。
49. 买船泛钓矶:准备乘船去钓鱼。
50. 暑行:夏季出行。
51. 戒接淅:告诫不要心急。
52. 远风披:迎风而行。
53. 病夫:自称,表示身体虚弱。
54. 困尘土:被尘土困扰,喻指公务繁忙。
55. 倚玉:依靠有才能的人。
56. 惭葭枝:自愧不如江叔源。
57. 分携:分别离去。
58. 莫能送:无法相送。
59. 别酒:离别时饮的酒。
60. 何堪持:怎么忍心举杯。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和形象的语言,表达了对友人的敬仰、关心和祝福之情。诗人将江叔源比作翱翔千仞的凤凰,不受羁绊的天骥,展示了他的才能和品质。同时,诗人也预见了江叔源即将平步青云、大展宏图的未来。在表达惜别之情时,诗人巧妙地通过描绘旅途中的美景和友情之间的互动,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深情厚谊。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李洪所作,创作于宋光宗绍熙年间(约公元1190年)。当时,宋室南渡已历百余年,国家局势相对稳定,士人阶层逐渐兴起。
李洪,字子大,号方山,是南宋时期的学者、文人。他在青少年时期便已经展露出才华,但由于科举之路波折不断,屡屡受挫。这首诗中的“江叔源”是他的友人,也是一位壮志未酬的士人。在绍兴年间,江叔源被授予太府丞一职,但因种种原因未能上任,遂决定到柯山(今浙江省衢州市)待命。
在这首诗中,李洪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士人阶层的困境。他们在国家动荡之际,希望通过自身的力量为国家做出贡献,但往往受到时局和命运的捉弄。这种情感在诗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使得这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