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又示徒

标题包含
又示徒
工夫果的有真疑,动静寒暄总不知。 枕子蓦然开口笑,钵盂{左足右孛}跳上须弥。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释原妙,字宗源,号瑞岩,俗姓李,生于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卒于元大德八年(1304年)。他是禅宗曹洞宗第十三代传人,为南宋末年至元代初年的著名禅师。 释原妙出生于浙江温州乐清县,自幼出家,...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又示徒:《又示徒》是宋代诗僧释原妙的五言律诗,展示了他对于禅理的理解与顿悟的情景。 2. 真疑:真实的疑惑或怀疑,在这里指在修行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真实困惑。 3. 动、静:这里指人的两种生活状态,即动态的活动和静态的休憩。 4. 寒暄:寒暄是指天气寒冷时人与人之间的问候语,如“今天天气好冷啊”等,在这里指的是自然界的气候变化。 5. 枕子:枕头。 6. 蓦然:突然之间。 7. 开口笑:指梦中或潜意识里的感知。 8. 钵盂:僧人化缘时所持的食器。 9. {左足右孛}:音“bō”,同“簸”,意思是颠簸跳跃。 10. 须弥:须弥山,古印度神话中的名山,位于世界中央,后来被佛教吸收为宇宙中心的象征。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修行过程中,对外界的冷暖变化、动与静都浑然不觉的专注状态。在诗人心中,只有禅定的境界才是最重要的。忽然间,枕头似乎笑出声来,钵盂跳上须弥山,这两句是诗人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出诗人在禅定中所见的景象,形象生动,寓意着修行中渐入佳境的过程。整首诗以平实的语言传达了浓厚的哲理意味,表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厚的禅宗修养。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又示徒》这首诗出自南宋诗人释原妙的笔下。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195年前后,当时南宋政权已经岌岌可危,北方的金国势力逐渐南下,给南方的南宋政权带来了极大的压力。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矛盾激化,战乱频繁,民生疾苦严重。在这种背景下,释原妙作为一位僧人,深感时代的苦难,以诗歌为媒介,表达了对世事的关注和对人民的同情。 释原妙在这个时期的生活也非常艰苦。他在出家后,四处游历,寻师访道,广泛结交文人墨客。他的生活并不富裕,经常食不果腹,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信仰和追求。他的作品充满了哲理和诗意,体现了他深厚的佛学修养和卓越的艺术才华。 在这一时期,佛教在中国社会的影响逐渐减弱,许多寺庙被毁,僧人被迫还俗。然而,释原妙仍然坚守信仰,矢志不渝。他的诗歌作品,如《又示徒》等,既反映了时代的风云变幻,也展示了他个人的坚韧品质和高尚情操。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