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石经堂

标题包含
石经堂
我来一登石经堂,从以诸生行两庑。 诸生读经半白头,问以始终箝不语。 我闻此经昔中都,郎中所隶乃其祖。 迩来离乱已亡失,楷本仅能传蜀土。 蜀王闰位供扫除,独此仍为盛时取。 为将严鐍守重扃,护以缭垣崇邃宇。 列之学官岂无意,不但阙文存夏五。 大开明镜别妍媸,时扣洪钟谐律吕。 后生不复事丹铅,抵死唯知守藤楮。 字音随口妄蜺霓,点画分毫谬鱼鲁。 日月当天空委照,盲俗相欺纷莫覩。 石经虽古奈尔何,人竞传今不传古。 行行矧肯捩眼觑,藓剥苔封费撑拄。 坚镵仅免饱蟫鱼,隘道争来宅狐鼠。 此间邹人傥借问,为问石经谁是主。 忆昨敲门肆诃斥,几度循墙夸伛偻。 登登阁阁隠金槌,耳聒散空垂雹雨。 蜡薰煤染连作卷,玉轴锦装如束杵。 岂无一物媚权豪,几纸才堪博圭组。 尔之所得固幺麽,我则何由宽击拊。 一槌只作一字讹,讹至万千那复数。 石经之害此其大,纵有鬼神谁可御。 忆昔尝为博士官,首善堂中容接武。 心知不是世间书,云汉森然城百堵。 恢恢帝所有余地,忍使石经留外府。 便当连舸下瞿塘,飞上三山如插羽。 缣缃舛谬钟鼎暗,天罅岂容无一补。 巍巍玉帝殿中央,河洛东西翼龙虎。 虽然斯文属兴废,帝既有心天亦许。 作诗未用拟韩公,考篆庶几追石鼓。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李石(1802年-1855年),原名李秉礼,字贞吾,号顽白,又号星舫,江苏昆山人。清朝官员、学者、诗人。 李石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聪颖好学。道光十五年(1835年)中举人,历任内阁中书、国子监学正等...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我登上石经堂,领着学生们在两旁廊道漫步。 众多学生在诵读经典到白头,从头到尾都不说话。 我曾听闻这部经典曾在中原都城,它的祖父辈是郎中的助手。 然而现在由于战乱已经丢失,只有楷书版本在四川得以保存。 蜀王在位期间也只做了一些基础维护,唯有这部经典仍然保持完好。 为了珍藏严密的门禁和高度深邃的庭院,围绕四周的都是围墙。 将这些经典放置在学堂难道没有原因吗?不仅因为它们缺失了部分内容。 敞开明亮的镜子辨别美好与丑陋,时常敲击洪钟合乎韵律。 年轻的学生们不再从事研究,只知道墨守成规。 发音随意胡说八道,笔画差错鱼目混珠。 尽管太阳高悬却无人看到,盲目世俗互相欺骗。 石经虽然古老但又能怎样,人们更关注现实而忽略了过去。 匆匆走过却不愿花时间去看,只能看到破损的石碑上长满青苔。 石经仅免于被虫蛀食,狭窄的小路却成了狐狸和老鼠的家园。 如果有人问起这里的居民,请问他究竟把石经当作什么。 回想起当初用力敲打着门大声训斥,无数次的沿墙绕行。 石碑上满是尘埃,就像冰雹般倾盆而下。 用蜡烛熏过之后涂上煤炭,连续做成卷轴,用玉石木轴包装得像根木棒。 并非没有讨好权贵的东西,只是几张纸的价值罢了。 你所得到的不过是一小部分,我又怎么能宽容地对待你的错误。 每一次敲打都可能导致一个字的错误,错误堆积如山如何计数。 石经的祸患如此之大,即使有鬼神也无法抵御。 回想当年担任博士的时候,在首善堂学习。 心里清楚这不是世间的书籍,仿佛看到了城市里的千堵城墙。 宽广的天界还有余地,怎能忍受让石经留在外部世界。 应该立刻乘船前往瞿塘关,飞速飞往三山岛。 丝绢上的错误,钟鼎文的秘密,天地之间怎会没有弥补的地方。 伟大的玉皇大帝就在宫殿的中央,东西两侧的河洛如同腾飞的龙虎。 尽管如此,斯文也有兴衰,既然天意如此,那就顺从吧。 写诗不需要模仿韩愈,研究钟鼎文倒是可以尝试追赶石鼓文的步伐。
去完善
释义
答案生成失败
去完善
赏析
《石经堂》是一首描绘古代石经堂景象的诗,诗人李石通过对石经堂的描述,表达了对传统经典的敬畏和对其流传过程中的遭遇的痛心。该诗结构严谨,语言古朴,情感深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人首先通过描绘自己登上石经堂的场景,引出对石经堂的描写。随后,他描述了在石经堂里学习的学子们,他们虽然年岁已高,但对经典始终坚守沉默的态度。接着,诗人回顾了这部经典的由来,以及它在战乱中的流失和仅存于四川的状况。 诗人指出,石经堂虽然历史悠久,但人们更关注当下的需求,而不是传承古代的文化。这使得石经堂逐渐被忽视,甚至受到破坏。诗人在此表达了对这种现象的忧虑和对传统文化保护的呼吁。 随后,诗人以自身经历为例,讲述了自己如何试图保护这些文化遗产,却遭到了无知者的质疑和嘲笑。这使他更加坚定了要保护这些文化瑰宝的决心。 在诗的最后,诗人表达了他对文化传承的期许。他认为,尽管这些文化遗产可能无法取悦权贵,但它们却是一个民族精神的象征,应该得到尊重和爱护。同时,他也表达了相信未来的人们会重视并继承这些文化遗产的信心。 总之,《石经堂》这首诗以其深刻的主题、生动的描绘和严谨的结构,展现出了李石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石经堂》是南宋诗人李石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宋宁宗庆元年间(1195-1200年)。在这个时期,南宋政局相对稳定,但内部矛盾仍然复杂,尤其是学术之争。 李石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尤其擅长诗歌创作。然而,他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第,这使他的人生道路充满曲折。尽管如此,他并没有放弃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始终坚持创作。在宋代,科举制度是文人实现理想的主要途径,但并非所有文人都能通过科举成功跻身仕途。因此,许多文人在科场失意后,会转而寻求其他发展道路,如投身教育事业、研究学问等。 这个时期的南宋社会,儒家思想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但在学术界,已经出现了一股挑战传统儒学的力量,即所谓的“新学派”。新学派主张对传统儒学进行改革和创新,强调实用性和实用性。这一思潮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引发了儒学界的激烈争论。 在这种背景下,李石写下了《石经堂》一诗。这首诗通过对石经堂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儒家经典的尊重和传承,同时也流露出他对现实生活的忧虑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