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五)
善恶一时妄念,荣枯都不关心。晦明隐显任浮沉。随分饥餐渴饮。
神静湛然常寂,不妨坐卧歌吟。一池秋水碧仍深。风动鱼惊尽任。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善行和恶行往往起源于一时的邪念,人生的繁华和枯萎我并不关心。任凭生活中的起起落落,我只求在合适的时候填饱肚子、喝够水。
我的心神宁静得如同清澈的水,无论是躺着、坐着还是唱歌,都自在如诗。池塘里的水依旧那么碧绿深沉,鱼儿被风吹动而惊慌,我也只是在一旁静静观察。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西江月:词牌名,出自南唐(五代十国时期)的一种长短句歌词,通常分为五字、七字两段,全词共六十个字。
2. 张伯端:北宋道士,被认为是内丹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3. 善恶一时妄念:意指人的善与恶只是一时的虚妄念头。
4. 荣枯:繁荣与衰败。这里指人生的得失、成败。
5. 晦明隐显:指的是自然界的黑暗与光明、隐蔽与显露等现象。
6. 随分:顺其自然、随意的意思。
7. 饥餐渴饮:饿了吃饭,渴了喝水,比喻满足基本生活需求。
8. 神静湛然:心神宁静清澈的状态。
9. 常寂:永恒寂静。
10. 一池秋水碧仍深:描述秋天的池塘景象,寓意心境的平静和深沉。
11. 风动鱼惊尽任:任凭风吹动水面,鱼儿受到惊吓,一切都不过是大自然的常态。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淡泊名利、超脱物外的心境。上阕描述了作者对世俗荣辱的淡然态度,认为善恶不过是短暂的妄想,不应该为此而忧心忡忡。无论光明还是阴暗,都应顺其自然,保持内心宁静,不为外界所扰。下阕进一步描绘了作者闲适的生活场景:在寂静的夜晚,作者静静地坐在池塘边,享受着这美好的时光。尽管风吹水动,鱼儿受到惊吓,但这一切都尽在作者的掌握之中,表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心态。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西江月(五)》是南宋著名道教学者、诗人张伯端所作。这首词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1167年,正值南宋初期,社会动荡不安,人们生活在战乱和苦难之中。
在这个时期,张伯端的人生际遇颇为坎坷。他曾入仕为官,却因直言敢谏而遭贬谪,后来皈依道教,专心研习丹道。他在人生的低谷时期,深刻地体会到了世事的无常,这为他以后的道家思想奠定了基础。
在张伯端生活的时代,道教文化已经在中国传承千年,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当时的皇帝宋孝宗对道教也颇有兴趣,这使得道教在民间得以更加广泛的传播和发展。而张伯端凭借自己的才学和修行,逐渐成为了道教界的一位重要人物。
在这种背景下,张伯端创作了《西江月(五)》等作品。通过这首词,他表达了自己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心灵解脱的追求。这种追求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具有普遍性,使得这首词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喜爱。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