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颂
蕴谛根尘空色,都无一法堪言。
颠倒之见已尽,寂静之体翛然。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深入理解了真谛之后,内心就达到了超越纷繁世界的状态,没有任何事物需要去评判和谈论。错误的观念已经彻底消除,内心变得宁静而超脱。
去完善
释义
蕴:意指五蕴,包括色、受、想、行、识五种聚合而成的现象。
谛:真理或真实。
根尘: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与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相对而生的一种感官经验。
空色:佛教中的基本教义之一,认为一切事物皆由因缘而生,无实体存在,称为空;而我们的认知则只认得事物的形象,称为色。
颠倒之见:错误的认识或看法。
寂静之体:达到无欲无求的境地。
翛然:自由自在,无所拘束的样子。
去完善
赏析
这首《心经颂》描绘了诗人张伯端对佛教哲学的理解和感悟。“蕴谛根尘空色,都无一法堪言”两句,表达了诗人认为一切事物都是虚妄的观念,这与佛教中的“四大皆空”思想相符。在诗人的眼中,世间万物都没有实质的存在,一切都如梦幻泡影,无法用言语描述清楚。
接下来的“颠倒之见已尽,寂静之体翛然”则是对诗人自己领悟到的境界的描绘。他认为人们因执着于虚妄的物质世界而产生了种种烦恼,而当人们看透了世界的本质,认识到万物的虚无时,便能摆脱这些困扰,达到心境平静、自由自在的状态。
全诗以简洁凝练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佛家哲学的深度理解,体现了他对人生及世界的独到见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心经颂》是南宋著名道士张伯端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南宋时期(公元960年-1279年)。在那个时候,张伯端经历了许多人生波折,他曾历任县令、知州等官职,但在官场中感到厌倦,于是辞官投身道教修行,成为了一名道士。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动荡不安的状态。北宋王朝被金朝所灭,南宋虽然建立了新的政权,但始终处于北方金朝的威胁之下。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许多人开始寻求精神寄托,宗教信仰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因此,张伯端在这种时代氛围中,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道教信仰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内心平静的追求。
在《心经颂》中,张伯端以佛教心经为基础,结合自己的修行体验,阐述了道教的修行观念和人生观。他认为,人生的痛苦来自于对物质的执着,只有通过内心的修炼,才能达到真正的解脱。这种观点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精神解脱的需求,以及对于个人修为的重视。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