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戌秋分
淅淅风清叶未凋,秋分残景自萧条。
禾头无耳时微旱,蚊嘴生花毒渐消。
钱迸嫩苔陈阁静,字横宾雁楚天遥。
西园宴集偏宜夜,坐看圆蟾过丽谯。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轻风吹拂,树叶还未凋落,秋分时节的景象略显萧瑟。禾苗的头部长出了耳状物,此时正值微微干旱之时;蚊子口器上生出花朵,毒性逐渐减弱。钱币掉入嫩绿的苔藓之中,陈旧的阁楼显得格外宁静;字迹如飘在天空中的大雁,远在天边的楚地。在西园的夜晚聚会最为适宜,坐在那里欣赏月亮渐渐升起,从高耸的城楼上划过。
去完善
释义
1. 分:古代分野是指以星象来区分地面上不同的区域。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之一,秋季的第三个节气。
2. 庚戌:干支之一,顺序为第40个。此处以“庚戌”代指某一年的秋分。
3. 淅沥:形容风声如细雨般连续不断。
4. 叶未凋:秋天的树叶还没有完全凋落。
5. 残景:秋分时景物凋零,故称“残景”。
6. 禾头无耳:禾苗头上没有发芽,表示土地干旱,收成不好。
7. 时微旱:时节轻微干旱。
8. 蚊嘴生花:蚊虫叮咬皮肤形成的红肿。此处“生花”比喻被蚊子叮咬后皮肤产生的红肿痒痛感。
9. 毒渐消:指蚊子带来的毒素逐渐消退。
10. 钱迸嫩苔:铜钱从青苔上脱落,发出清脆的声音。
11. 陈阁:旧的楼阁。这里用来代指诗人所在的地方。
12. 字横宾雁:大雁在天空飞翔时排成一字形的队列。这里用来描绘天空中飞行的大雁队形。
13. 楚天:楚地的天空。这里借指诗人所在的地区。
14. 西园:诗人所居之地的西园。
15. 宴集:设宴聚会。
16. 圆蟾:即“圆月”,指月亮。
17. 丽谯:华丽的城门楼。这里用来形容明月升起时照亮城楼的壮丽景象。
去完善
赏析
《庚戌秋分》是宋朝著名文学家韩琦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人以清新婉约的笔触描绘了秋分的自然景色和田园风光,同时抒发了个人情感。以下是该诗的赏析:
首联“淅淅风清叶未凋,秋分残景自萧条”,描述了秋分时节的风、树叶以及景色。诗人运用“淅沥风清”的意象,展现了秋天的爽朗与宁静。“叶未凋”则暗示了秋季到来,但并未完全步入冬季。“自萧条”传递出秋天万物走向枯败的境地,这是生命的自然规律。
颔联“禾头无耳时微旱,蚊嘴生花毒渐消”,通过对禾苗、蚊虫等微观景象的观察,进一步描绘了秋分时的环境特征。这里“禾头无耳”与“时微旱”表达的是干旱的农田现象;“蚊嘴生花毒渐消”则是通过描述蚊虫的生命变化来体现气温的变化和生态的更替。
颈联“钱迸嫩苔陈阁静,字横宾雁楚天遥”,将视线从自然转向人文景观。诗人通过“钱迸嫩苔”和“字横宾雁”的画面,展示了金钱、文字和远方旅雁的关系。这里的“陈阁静”既渲染了环境的寂静,也凸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
尾联“西园宴集偏宜夜,坐看圆蟾过丽谯”,描述了诗人参加秋日聚会的情景。诗人选择夜间活动,欣赏中秋月圆的美景,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视。其中“圆蟾”指代中秋节的象征——圆月,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之情。
总体而言,诗人韩琦在《庚戌秋分》中巧妙地将自然、人文景观和个人感受融合在一起,使这首诗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庚戌秋分》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韩琦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070年(北宋神宗熙宁三年)的秋分时节,韩琦时任丞相。
在这个时期,北宋社会政治变革频繁,王安石推行变法,希望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来振兴国家经济,增强国防实力。然而,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却引起了朝廷内部的巨大争议,支持和反对的声音并存。韩琦作为保守派的领袖,对王安石的变法持批评态度,认为其过于激进,容易导致社会动荡。
韩琦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自己政治立场的坚持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他通过对秋分的描绘,表达出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诗中的“空明”、“人静”等词语,反映出作者在复杂的政坛纷争中保持清醒头脑,坚守自己的信念。同时,也暗示了当时朝廷内部的矛盾和冲突,以及对改革前景的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