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日夜桃源玩月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翛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軿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幷,他年此日应惆怅。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如此绝美的景色与良辰佳节难以再次同时拥有,多年后的这一天想必会让人倍感惆怅。
去完善
释义
绝景:极美的景色;良时:美好的时刻;幷:同时具备。
去完善
赏析
全诗以“玩月”为主线,开篇点明心境,即便身陷尘世,但因明月的照耀而心生闲适之感。接着描绘了清秋时节的月色,通过“凝光”“寒露”等细腻描写,营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氛围。诗人伫立高山,俯瞰天地,进一步强化了视野的开阔与内心的宁静。
随后,诗句由现实转入虚幻,借助“少君”“玉坛”“云赬”等意象,将读者带入一个神秘的仙境世界。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不仅增添了诗歌的浪漫色彩,也表达了诗人对超脱世俗的向往。最后两句则从幻想回归现实,感叹眼前美景不可复得,预示未来的遗憾与追忆之情,使整首诗的情感层次更加丰富。
整体来看,本诗语言清丽典雅,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美景的细致刻画,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堪称唐诗中秋夜赏月题材的经典之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作者刘禹锡正处于人生的低谷阶段。他因参与“永贞革新”失败而被贬谪至偏远之地。在这样的境遇下,适逢中秋佳节,刘禹锡来到桃源,面对清秋明月、山水静谧之景,内心虽有愁绪,却也暂得闲适与超脱。此诗便是他在桃源赏月时所作,借以抒发对自然美景的陶醉以及对人生境遇的感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