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系乐府十二首·欸乃曲

标题包含
系乐府十二首·欸乃曲
谁能听欸乃,欸乃感人情。不恨湘波深,不怨湘水清。 所嗟岂敢道,空羡江月明。昔闻扣断舟,引钓歌此声。 始歌悲风起,歌竟愁云生。遗曲今何在,逸为渔父行。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元结(719年-772年),字次山,河南洛阳人。唐朝时期著名文人、政治家。 元结年轻时就才华横溢,他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举进士,历任右金吾兵曹参军、监察御史等职。在安史之乱期间,元结组织义军抵抗叛军,保...查看更多
appleyan0430
去完善

译文
谁能倾听那个欸乃的声音,那声音触动人心。它并不恨湘江的水太深,也不抱怨湘水的太清冷。只可惜的是无法用言语表达,只能羡慕江上的明月。从前有人曾经因为这首歌而把船扣断,边垂钓边唱起这首歌。开始唱歌时,风声萧瑟;歌声结束时,愁云密布。这首歌曲现在还在吗?早已消失在渔夫的航行之中了。
appleyan0430
去完善
释义
《欸乃曲》:宋末元初诗人元结创作的诗篇。 1. 欸乃:水声,此处指钓鱼时拉起鱼竿的声音。 2. 湘波:湘江的水波。 3. 江月:江面的月光。 4. 扣断舟:形容诗歌情感深刻强烈,如敲击断裂船板般震撼人心。 5. 悲风起:悲伤的秋风开始吹起。 6. 愁云生:忧愁的乌云渐渐升起来。 7. 逸为渔父行:遗留下的歌曲如今已经消失,只能随渔父行走的地方而传颂。
appleyan0430
去完善
赏析
这首《系乐府十二首·欸乃曲》是唐代诗人元结的作品。全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水乡风情画,通过湘水、歌声等元素展现了元结对水乡生活的独特体验。 首句“谁能听欸乃,欸乃感人情”,以设问的方式引入主题,“欸乃”是一种船夫划桨时发出的声音,这种声音让诗人感慨万千,引起人们对于水乡风光的遐想。 接下来两句“不恨湘波深,不怨湘水清”,则是通过对湘水的描写,展现诗人超然的心境。虽然诗歌表面上写的是对湘水环境的欣赏,但实际上表达了诗人淡泊名利、坚守本心的生活态度。 “所嗟岂敢道,空羡江月明”,这两句则反映出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他感叹世事的无常,却又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寄托,对江月之明的赞美,实际上是对人生哲理的追求。 接下来的四句,“昔闻扣断舟,引钓歌此声。始歌悲风起,歌竟愁云生。遗曲今何在,逸为渔父行”,描述了往昔水边的情景。当年有人唱着哀伤的歌曲,歌声结束后,周围的气氛变得忧伤。然而那些优美的曲调如今已不复存在,只能在水乡的渔父口中听到它们的影子。这四句诗,进一步加深了诗歌的情感深度,使人对过去的水乡生活产生无尽的怀念和向往。
appleyan0430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系乐府十二首·欸乃曲》是唐代诗人元结创作的组诗作品,这组诗创作于公元759年。在这一年中,由于安史之乱的影响,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种背景下,元结作为一位关心民生疾苦的文人,他创作了一系列具有强烈现实意义的诗歌,以反映战乱给民众带来的苦难,并表达他对社会和政治问题的关注。 元结本人在这一年中也经历了许多人生际遇。他曾应征参军,但因战争残酷而选择离开军队,回到家乡组织地方自卫,以保护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这些经历使他深刻体会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善良,也为他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与此同时,唐朝在这一时期正处于由盛转衰的转折点。皇帝昏庸无能,宦官当道,朝政腐败,民间疾苦。然而,这一时期的文人士大夫并未完全放弃对社会的关注和责任,他们通过诗歌、散文等形式,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生的关切。元结正是其中的一员,他以自己的诗篇,展示了一个正直文人对于国家命运的忧虑和无奈。
appleyan0430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