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人写师真求赞
咄这枯槁形容,平生太煞揭斗。
电光石火之机,两舌一还无口。
直截根源不肯谈,爱引禅徒荒草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禅人:指佛教禅宗僧人。
2. 师真:师父的真容,这里指佛像或僧人的肖像。
3. 释子淳:唐代著名僧人,法号释子淳,此处为作者自称。
4. 咄这:感叹词,表示惊讶或赞叹。
5. 枯槁形容:形容枯槁,指外貌憔悴、瘦弱的样子。
6. 太煞:过于,非常。
7. 揭斗:激烈争论。
8. 电光石火:比喻事物变化迅速,转瞬即逝。
9. 机:关键,要点。
10. 两舌:原指在双方之间搬弄是非,这里借指议论争辩。
11. 一还无口:指经过激烈的辩论之后,最终回到沉默的状态。
12. 直截根源:直接揭示事物的本质。
13. 不肯谈:不轻易谈论。
14. 爱引禅徒荒草走:喜欢在荒草丛中引导禅僧修行。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名为《禅人写师真求赞》,是宋代僧人道潜(号释子淳)所作。诗中表现了禅宗强调顿悟,即把一切世俗烦恼抛开,追求心灵的自由和解脱的哲学思想。诗人通过描绘禅师形象,传达了佛教修行应抛却外物、直指人心的精神。“电光石火之机”,形象地描述了瞬间领悟的可能性,强调了抓住这一刹那间的机会,才有可能达到“两舌一还无口”的超脱境界。而最后两句“直截根源不肯谈,爱引禅徒荒草走。”则意味着禅师在引导弟子时,并不喜欢过多地讲解理论,而是通过实际行动和生活的自然启示来让弟子自己领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禅人写师真求赞》是宋代诗人释子淳的一首描绘禅宗修行生活的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宋徽宗年间(公元1100-1126年)。
在这个时期,释子淳身为一名禅宗僧人,经历了佛教从唐代到宋代的演变。唐宋时期的禅宗,强调内心的顿悟和自我省思,这种思想在社会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接受。释子淳在诗中表达了对于禅宗修行的敬畏之心,以及对自己所修习的禅宗哲学的深刻理解和实践。
在宋代,社会文化繁荣发展,诗词创作盛行,诗歌成为了人们表达思想情感的重要方式。释子淳作为禅宗诗僧,他的诗作不仅展示了其个人的禅修心得,也反映了当时禅宗文化的发展状况和人们对禅宗思想的认可。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