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蚕行
今年桑叶贱如土,吴蚕戢戢多于鲁。
叶底时闻健食声,树头飒飒初来雨。
辛勤出火倏三眠,准拟收功千万缕。
县官何忍为茧丝,女红切勿事纂组。
愚儒请遗天下衣,各使苍生有环堵。
天寒岁暮田舍翁,白发霜风吹两股。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如今桑树叶子满地都是,价格低廉得如同泥土一般;江南的蚕儿密密麻麻,数量比山东还要多。叶片底下时常可以听到蚕儿健壮地吃桑叶的声音;树木枝头响起风声,原来是初雨即将来临。蚕儿辛勤劳作,转眼间就要迎来第三次蜕皮;期待收成时节,能得到成千上万的丝绸。官员们怎么忍心征收茧税和丝税呢?家中的女眷们也请不要再忙碌地编织丝线了。我这个愚昧的儒士愿意把衣服送与天下的百姓,让他们都有温暖的家居生活。在寒冷的季节里,年迈的农民坐在田舍中,白发被寒风和霜露吹打。
去完善
释义
1. 今年桑叶贱如土:今年的桑叶价格很低,像泥土一样不值钱。
2. 吴蚕戢戢多于鲁:吴地的蚕宝宝非常多,超过了鲁地。这里“吴”和“鲁”是指古代的吴国和鲁国,分别是今天的江苏南部和山东一带。
3. 叶底时闻健食声:在桑叶下面时常能听到蚕吃桑叶的声音。
4. 树头飒飒初来雨:树上忽然传来飒飒的细雨声。
5. 辛勤出火倏三眠:蚕在繁殖过程中要经过三次睡眠,这是它们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
6. 准拟收功千万缕:预计会收获大量的蚕丝。
7. 县官何忍为茧丝:官员怎么能忍心把蚕茧加工成丝绸。
8. 女红切勿事纂组:妇女们不要忙着织布做衣裳。
9. 愚儒请遗天下衣:我作为读书人请求向天下的百姓送衣服。
10. 各使苍生有环堵:让每一个百姓都有遮风挡雨的住所。
11. 天寒岁暮田舍翁:寒冷的年底,田间农民的老头儿。
12. 白发霜风吹两股:头发变白,受到寒风的吹拂。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春蚕行》中,虞俦以诗的形式揭示了当时蚕桑业的社会现象。首先,诗人描绘了桑叶贱如土的现象,暗示了蚕桑业的繁荣。接着描述了在桑叶底下,传出此起彼伏的蚕食桑叶的声音,树上则因雨后风声飒飒作响。表现了蚕农们辛勤劳作的场景。接下来,提到蚕经过三次睡眠后的巨大收获,准备开始收集蚕丝,然后突然话锋一转,提出“县官何忍为茧丝”的问题,表达了对官僚剥削蚕农的控诉。接着又提醒女子们不要过多编织丝绸,表明了对奢侈风气的批判。最后,诗人提出让天下的百姓都能有衣服穿的美好愿景,表达了他的悲天悯人之情。
这首诗语言朴实,感情真挚,体现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的品质。通过对蚕桑业的描绘,反映了社会的贫富差距和劳动人民的艰辛生活。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春蚕行》是宋代诗人虞俦创作的一首咏物诗,通过描绘春蚕的辛勤劳动,表达了诗人对勤劳和奉献精神的赞美。此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南宋时期(1127-1279年),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战乱频繁、社会矛盾尖锐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虞俦出生于浙江义乌的一个书香世家。他自幼勤奋好学,才华横溢,曾担任太学博士、国子监丞等职。然而,由于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虞俦在官场上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他曾多次上疏谏言,抨击时弊,但未能得到皇帝的采纳。这使得他对现实生活产生了强烈的失望和不满。
在南宋时期,由于北方战乱的影响,江南地区的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丝绸业作为当时的重要产业,为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丰厚的财富。然而,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农民因为种植桑树、养蚕而陷入了贫困。虞俦目睹了这一现象,深感痛心。因此,他在《春蚕行》中通过对春蚕的描绘,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