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八砺三首 其二

标题包含
八砺三首 其二
生得贞心铁石坚,肯将识见与时迁。 泪如江水流成海,恨似山峰插入天。 慷慨歌声闻屋外,婆娑剑影落灯前。 篇篇字字皆盟誓,莫作空言只浪传。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郑思肖(1241年-1318年),字忆翁,号所南,福建连江人。他是南宋末年的文人、画家,以画兰著称,有“兰癖”之称。 郑思肖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他年轻时曾游学于江南各地,结识了许...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生命中有颗坚定的心,像钢铁般坚强,我绝不随波逐流。 泪水就像江水汇聚成海,怨恨如山峰高耸入云。 激昂的歌声响彻屋外,舞动的剑光映照在灯火之前。 每一字每一句都是誓言,不是空话只是流言。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八砺":《八砺》是南宋遗民诗人郑思肖的三首诗歌的总名,其中的"砺"表示磨砺、激励的意思。 2. "生得贞心铁石坚":这里的"贞心"是指坚定的意志或信念,"铁石坚"则是用来强调这种坚定性。整句意思是诗人拥有坚定的意志和信念。 3. "肯将识见与时迁":"识见"是见识、观念的意思,"时迁"则表示随着时间推移而改变。这句话表达了诗人不会随着时代变迁而改变自己的观点。 4. "泪如江水流成海":这里用"江水"比喻泪水之多,"海"则形象地描述了泪水的积累。 5. "恨似山峰插入天":这里的"恨"指对敌人的仇恨,"山峰插入天"是对这种仇恨的夸张描绘。 6. "慷慨歌声闻屋外":"慷慨"表示激昂的情绪,"歌声闻屋外"是说诗人的歌声传得很远。 7. "婆娑剑影落灯前":"婆娑"意为舞动的样子,"剑影落灯前"形容舞动宝剑时的景象。 8. "篇篇字字皆盟誓":这里的"盟誓"表示誓言、承诺,"篇篇字字皆盟誓"是说诗人的每篇文章都充满了誓言和承诺。 9. "莫作空言只浪传":"空言"指的是没有实际意义的言语,"浪传"表示随意传播、不真实的消息。这句诗告诫人们不要随便传播不实之言。
去完善
赏析
郑思肖的这首《八砺三首 其二》是一首充满豪情的诗歌,通过描绘自己坚定不移的意志、坚定的信念和无尽的悲伤与愤怒,展现了诗人高洁的品质和不屈的精神。 首联“生得贞心铁石坚,肯将识见与时迁”中,诗人以“贞心”和“铁石坚”来形容自己的品质,表现出他的坚定和执着。同时,他坚定地表示不会随波逐流,即使时局变迁也不会改变自己的观点和立场。 颔联“泪如江水流成海,恨似山峰插入天”则形象地描绘了诗人的悲痛之情。他以“泪如江水流成海”比喻自己悲痛之深,又以“恨似山峰插入天”表达自己对不公命运的强烈抗议。这两句诗将诗人深沉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颈联“慷慨歌声闻屋外,婆娑剑影落灯前”进一步展示了诗人勇敢抗争的形象。他慷慨激昂地歌唱,表现出对战斗的渴望;而在灯光下舞剑的身影,则展示了他坚定的意志和对未来的期待。 尾联“篇篇字字皆盟誓,莫作空言只浪传”则是对全诗的总结,表达了诗人对誓言的郑重态度。他强调每篇每字都是真诚的誓言,希望这些话语能被人们认真对待,而不仅仅是在虚空中传播。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个人品质的刻画、情感的表达和形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高尚的品质、坚定的信念和英勇的战斗精神。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八砺三首 其二》是南宋诗人郑思肖在抗金斗争中创作的一首词。 在北宋灭亡、南宋建立的历史背景下,郑思肖写下了这首词。此时,金兵南侵,南宋偏安一隅,内外交困。在这种情况下,郑思肖忧国忧民,立志抗金。他在诗中写道:“九州四海皆兄弟,两鬓星星何所求?”表达了他的民族气节和家国情怀。 郑思肖生活在南宋末年,这一时期国家政治腐败,人民生活困苦。他的人生际遇也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他曾担任过官职,但因不满时政而辞官归隐。在家乡福建泉州,他结交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探讨抗金之道。然而,由于南宋朝廷的软弱无能,他们的抗金愿望并未实现。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