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宵征

标题包含
宵征
涧远泉声激,山回月影重。 宵征满凉意,晓色带秋容。 衣薄初沾露,桥阴久傍松。 茅簷因雨湿,催织是鸣蛩。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张侃,字直夫,号南湖居士,南宋著名文学家、理学家。他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父亲张浚是南宋的名臣,曾担任宰相一职。 张侃在青少年时期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他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对...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山间溪流的声音激荡深远,月亮在曲折的山路上留下重重倒影。深夜行走时感到丝丝凉意,拂晓的景色带着秋天的气息。衣服单薄已被露水打湿,桥梁的阴影下松树依傍而立。茅屋被雨水打湿,催动着蟋蟀欢快地歌唱。
去完善
释义
涧:山间流水的沟; 泉声激:泉水冲击的声音很响亮; 山回:山的曲折环绕; 月影重:月亮的影像重叠在一起; 宵征:夜间出行; 凉意:清凉的感觉; 晓色:拂晓时的天色; 秋容:秋天的景色; 衣薄:衣服单薄; 沾露:被露水打湿; 桥阴:桥的阴凉处; 久傍松:长久地靠近松树; 茅簷:茅草房的屋檐; 因雨湿:因为下雨而变得潮湿; 催织:催促纺织; 鸣蛩:鸣叫的蟋蟀。
去完善
赏析
这首《宵征》描绘了深夜行人在山间行走的情景。诗人以涧远泉声、山回月影等自然景观的描绘,营造了一个寂静、孤寂的氛围。其中,“宵征满凉意,晓色带秋容”一句,通过行人的感受,传达了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更替,使诗作充满了深沉的意味。此外,诗人还通过“衣薄初沾露,桥阴久傍松”以及“茅簷因雨湿,催织是鸣蛩”等诗句,进一步展现了秋天的景象和行人的孤独心境。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活、时间和生命的深刻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宵征》是南宋诗人张侃于淳熙年间(1174年-1189年)所作。当时南宋王朝偏安江南,朝廷腐败无能,国家内外交困,民众生活困苦。在这期间,张侃经历了人生的起伏,他的诗歌创作也反映出时代的疾苦和人民的艰辛。 这首诗以“宵征”为题,表达了诗人在黑暗的夜晚独自出行的心境。通过描绘夜晚的寂静、寒冷和孤独,展现了诗人在困境中的无奈和无助。在诗歌中,诗人以月亮、寒风、星辰等自然景象为背景,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 与此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南宋社会的矛盾和问题。由于政治腐败和战乱频繁,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诗人则以诗歌为武器,揭露了现实的黑暗,呼唤正义和光明的到来。因此,《宵征》不仅是诗人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当时社会矛盾的真实写照。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