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泉南道中

标题包含
泉南道中
乍寒忽暖初冬候,已熟慵收大有年。 社鼓呼人鸣坎坎,山童待月舞跹跹。 旅行可饱鱼虾味,疾步不惊鸡犬眠。 外户夜开今已见,何时斗米直三钱。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陈宓(1092年-1152年),字师复,号复斋居士,福建莆田人。他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人、官员,以博学多才、清廉正直著称。 陈宓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年轻时就才华横溢,被荐举为太学...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初冬时分气温无常,丰收之年已经成熟。 乡村鼓声震天响彻山谷,孩童期待着月圆跳舞欢庆。 旅行可以品尝丰盛的鱼虾美食,疾步行走也不会惊扰居民安眠。 夜晚敞开门户已成为现实,什么时候斗米价格能降到三钱呢?
去完善
释义
乍:忽然。 初冬候:刚进入冬天的气候。 已熟慵收大有年:指庄稼已经成熟但还未收取,丰收在望的情景。“大”通“太”,表示非常;“有年”即大年,丰收之年。 社鼓:农村祭祀土地神时的锣鼓声。 坎坎:象声词,形容击鼓声。 山童待月舞跹跹:山里的孩子们等待月亮升起时跳舞。 旅行可饱鱼虾味:旅途中可以饱尝鱼虾等水产品的味道。 疾步不惊鸡犬眠:快速行走不会惊扰附近的鸡狗睡觉。 外户夜开今已见:现在的夜晚人们已经习惯打开家门。 何时斗米直三钱:什么时候一斗米的价格才降到三个钱。
去完善
赏析
《泉南道中》描绘了陈宓在初冬时节行走在南安府(今江西大余县)途中的所见所感。全诗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宁静和谐的乡村景象,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民生安乐的关注和憧憬。 首联“乍寒忽暖初冬候,已熟慵收大有年”点明了时令及农事状况。初冬时节的天气虽略有反复,但总体温暖宜人,农作物已经丰收在望。作者通过对气候和农事的描绘,反映了当时南安府的自然环境优越以及农耕生产的顺利。 颔联“社鼓呼人鸣坎坎,山童待月舞跹跹”描述了当地乡民的活动。敲击社鼓的喧闹声和在山间舞蹈的山童形象,展现了人们祭祀神灵、祈求来年平安的场景,凸显了当地的民间风俗与地域特色。 颈联“旅行可饱鱼虾味,疾步不惊鸡犬眠”传递出旅途中的愉悦心情。旅途中品尝新鲜的鱼虾美味,轻快的步伐没有惊扰到沿途村庄中的鸡犬安宁。这种旅行的体验,进一步体现了当地乡村生活的静谧和谐。 尾联“外户夜开今已见,何时斗米直三钱”借当地夜不闭户的习俗以及低廉的米价,暗示了当地的治安状况良好,百姓生活富足。同时,作者也以此表达出对更美好生活的期盼,即物价更低廉,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泉南道中》是南宋诗人陈宓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南宋理宗时期,具体时间无法确定,但可以根据诗中的内容和作者的经历推测出大致的时间范围。 在创作这首诗时,陈宓正担任泉州知州一职。泉州地处福建南部,濒临南海,是当时的重要港口之一。在这首诗中,陈宓描述了他在赴任途中所见的风景和人文景象。他通过描绘泉南地区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以及当地的风俗习惯,展现了南宋时期南方地区的繁荣与活力。 在陈宓生活的时代,即南宋末期,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民族矛盾尖锐。然而,在经济方面,由于沿海港口的繁荣,南方地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此外,南方地区的文化事业也在这一时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朱熹的理学思想、陆游的诗文等。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泉南道中》一诗的创作背景。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