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空维那
十载中原一棹还,碧琉璃外更无山。
扣舷三下知谁会,自作吴音唱月弯。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十年间在中原划着小船归来,满眼都是绿色的湖泊,四周再也没有别的山。用手敲击船边三次期待有知音能领会我的心思,于是自己用吴地的方言唱着优美的月牙儿之歌。
去完善
释义
1. 中原:指中国中部地区,这里泛指全国范围。
2. 棹:船桨,这里代指船只。
3. 碧琉璃:形容水面如绿色的琉璃般平静。
4. 扣舷:敲击船舷。
5. 三下:多次的意思。
6. 吴音:指江苏一带的方言,这里是用来比喻优美的歌唱声音。
去完善
赏析
《送空维那》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航行归程中所见所感。首句“十载中原一棹还”表明诗人离开中原已经十年之久,如今终于得以回到故土。这其中的“一棹还”三个字形象地勾勒出诗人的归乡之心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接下来的一句“碧琉璃外更无山”则展现了诗人沿途所见的壮丽景色:大海如碧琉璃般辽阔无垠,远处的山峰逐渐消失在视野中。这种景象既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壮观,又给人一种远离尘世纷扰的超脱之感。
第三句“扣舷三下知谁会”中的“扣舷”是指敲击船舷的动作,这里的“三下”象征着一种召唤。诗人向茫茫大海发出呼唤,渴望找到能够理解自己心声的人。然而,这种期望却遭遇了现实的无情回应:没有人回应他的呼唤。这种无人理解的孤独感在诗人的心中油然而生,使他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无奈。
最后一句“自作吴音唱月弯”则是诗人在失望之余,以柔美的吴音歌唱月色的美丽。这里的“唱月弯”意味着歌颂美好时光的流逝,同时也表达了诗人面对困境时乐观、豁达的心态。整首诗通过对航行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富有哲理的人生画卷,使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内心世界的丰富与深沉。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空维那》是宋代诗人释行巩所创作的送别诗。这首诗作于公元11世纪左右,即北宋时期。在那个时候,诗歌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被广泛地用于表达思想、情感和时代精神。
释行巩作为一位佛教僧人,他的人生经历充满了宗教色彩。他在修行过程中,不仅参禅悟道,还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离别的不舍。
当时的社会背景是,北宋时期中国历史上一个相对繁荣的时期,儒家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在这个时期,文人墨客们经常通过诗歌来表达他们的理想和抱负,以及对生活和世界的思考。释行巩也不例外,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人生哲理和佛家智慧,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