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题能仁照庵绍亨所建

标题包含
题能仁照庵绍亨所建
福州多僧天下闻,缁衣在处如云屯。 何人能了一大事,斋鱼粥鼓徒纷纷。 云中复表第二月,何异污渠鉴毛发。 不独诗人水镜昏,定知佛祖龛灯灭。 道人朅来南山下,盖头随分茅一把。 菩萨果地已孤高,石廪峰前更潇洒。 草庵初就来乞名,试往寻之水竹清。 莫讶此庵安四壁,大千沙界总分明。 观君所至金碧焕,公才利用如澄观。 隣僧无頼苦侵疆,何似古人不争畔。 从他三毒痴贪嗔,我自元无一点尘。 携庵南北东西住,万象光中独露身。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胡寅(1098年-1156年),字明仲,号致堂,南宋著名学者、文学家。他是北宋名臣胡宿之孙,祖籍江苏丹阳。 胡寅年轻时就才华横溢,曾中进士,历任秘书省校书郎、起居郎兼实录院检讨官等职。他主张抗金,反...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福州市内寺庙众多,僧侣集聚有如云屯。 谁能了悟人生大事,斋饭钟声萦绕耳边。 天空中的月亮犹如镜子,映照毛发犹如污泥。 不仅诗人的智慧受到蒙蔽,佛祖的光辉也黯然失色。 道家之人来到南山之下,兴建茅屋修行度日。 菩萨境界已达超脱之境,石廪峰前更显自在逍遥。 起初向草庵求取名字,尝试寻找那水清竹秀之处。 不要惊讶这座草庵四壁空空,大千世界尽在其中。 观君所到之处金碧辉煌,才华横溢如同澄观大师。 相邻僧人烦恼不断侵占疆界,不如古人那样不争土地。 任由他们痴迷贪婪嫉妒,我自身却毫无尘埃。 带着草庵游历四海八荒,独自面对万物的光辉。
去完善
释义
1. 福州:现福建省福州市,南宋时著名城市。 2. 一大事:指成佛之事。 3. 斋鱼粥鼓:描绘寺院生活。 4. 第二月:佛教术语,指月亮的阴影部分。 5. 水镜昏:喻指诗人的观察和理解事物的局限性。 6. 龛灯灭:佛堂内的灯烛熄灭。 7. 道人:指游方僧人。 8. 南山:这里应指福建省南部的一座山。 9. 盖头随分茅一把:描绘僧人借用土地搭建草庵的过程。 10. 菩萨果地:菩萨修行已达到很高境地。 11. 石廪峰:应是一座山峰的名字。 12. 草庵:这里是指“能仁照庵”。 13. 试往寻之:尝试寻找能仁照庵。 14. 大千沙界:佛教用语,指广大的世界。 15. 金碧焕:形容建筑辉煌壮丽。 16. 公才:才能突出的人,这里指绍亨。 17. 澄观:唐代僧侣,书法家。 18. 无頼:无赖汉,无理取闹的人。 19. 三毒:指贪、嗔、痴三种烦恼。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能仁照庵绍亨的诗,表达了作者对禅宗哲学的深刻理解和对佛教世界的独到见解。诗歌以生动的比喻和深邃的禅理,勾勒出一幅超越世俗、清静修行的画面。 诗中的“福州多僧天下闻”,点明了福州地区僧人众多,体现了禅宗教派在当地的影响力。紧接着的“缁衣在处如云屯”,通过描述僧人的服饰,形象地展现了僧人在各地的繁荣景象。同时,这两句也为后文的议论铺垫了背景。 “何人能了一大事,斋鱼粥鼓徒纷纷。”作者借斋饭之事,提出谁能了解佛学真谛的问题。这里的“一大事”指的是禅宗强调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核心教义。而“斋鱼粥鼓徒纷纷”则暗示了表面上的繁盛掩盖不了精神追求的缺失。 接下来的“云中复表第二月,何异污渠鉴毛发。”这句以月亮的倒影为喻,表达了对禅宗观念的质疑。诗人认为,佛教中所谓的“云中第二月”不过是对世俗事物的粉饰,就如同污渠映出的影像一样虚幻不实。 紧接着的“不独诗人水镜昏,定知佛祖龛灯灭。”进一步揭示了佛教的困境,指出诗人的感知能力受损固然可悲,但更为严重的是佛祖教诲的精神之光已暗淡无光。 接下来的“道人朅来南山下,盖头随分茅一把。”描绘了作者心目中理想的修行境地,那里远离尘嚣,与大自然和谐共处。而“菩萨果地已孤高,石廪峰前更潇洒。”又进一步歌颂了观音菩萨的高尚品质,以及与山川共融的洒脱气质。 接下来的几联,作者通过对草庵的描绘,表达了对自己境界的提升以及对佛性的追求。尤其是“从他三毒痴贪嗔,我自元无一点尘。”这句,表现了诗人面对世间烦恼时的超脱心态。 最后两句“携庵南北东西住,万象光中独露身。”则是诗人的期许,希望能在各种纷扰环境中展现出自己纯洁无暇的本性,不受外界干扰。整体来看,这首诗既表现了诗人对禅宗哲学的深度思考,也展示了他对现实世界的冷静观察,充满了哲理韵味。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能仁照庵绍亨所建》是南宋诗人胡寅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南渡之后,即公元1127年至1279年之间。这个时期正值南宋政权建立初期,国家局势动荡不安。胡寅身为文人士大夫,经历了金兵南侵、靖康之难等重大历史事件,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族危亡的关切成为他这一时期的创作主题。 在这段时期内,胡寅的人生际遇颇显坎坷。他因反对秦桧议和而遭贬谪,一度流寓湖南等地。但在逆境中,他仍然坚守儒家道义,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关心民生疾苦。他的这种精神品格,在诗作《题能仁照庵绍亨所建》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与此同时,南宋初年的时代背景也是胡寅创作这首诗的重要元素。当时的南宋政权刚刚建立,面临着北方金国的严重威胁。在此背景下,许多士大夫纷纷投入到抗金斗争中去,希望能够恢复中原故土。胡寅作为一名文人,虽然无法直接参与军事行动,但他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民族解放事业的期盼。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