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娘诗
清润潘郎玉不如,中庭蕙草雪消初。
风流才子多春思,肠断萧娘一纸书。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清新润泽的潘郎比玉更加出众,庭院里的蕙草在雪消融之初显得格外耀眼。
那些风流调皮的才子总是容易陷入春天的思念,看着萧娘的一纸书信,心中倍感断肠之痛。
去完善
释义
1. 清润:指眉清目秀。润,润泽。
2. 潘郎:本指晋代美男子潘岳,后世泛指才貌出众的男子。
3. 玉不如:谓其美貌如玉,但又胜过玉。
4. 中庭:宅中的庭院。
5. 蕙草:香草名。
6. 雪消初:形容春天来临,雪后天晴的景象。
7. 春思:春天的思绪,这里多指对爱情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8. 萧娘:此处指崔娘。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春情和思念的诗。开篇两句以冰雪消融后的草地比喻主人公的如玉容颜,突出了他的清秀与温润,使得整个画面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清润潘郎玉不如”一句尤为赞赏对方的颜值,同时与第二句相辉映,展示出明媚的春天景象。
接下来的两句则描绘了这位才子的多情善感。他春风得意,怀有无限的春思,与此同时却感受到了强烈的痛苦。这种痛楚来自于他心中那一份无法消除的思念之情。而这份感情的寄托便是一张来自所爱之人的信笺。在诗人眼中,这份信件就如同断肠的毒药,既表达了深深的爱意,也刺痛了他的内心。
整首诗以春天的景物作为背景,使得感情愈发浓烈深沉。通过诗人巧妙的手法,我们仿佛能感受到那一股温柔的春风扑面而来,带起无尽的思念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崔娘诗》是唐代诗人杨巨源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755年至806年之间,正值唐朝盛世的中后期。在这个时期,唐朝社会繁荣稳定,诗歌艺术达到了空前的高峰。杨巨源作为当时的著名文人,其作品广泛流传于朝廷内外,深受人们喜爱。
在创作《崔娘诗》时,杨巨源正值壮年,他在仕途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国子监祭酒等职务。然而,他并未因此而满足,仍然孜孜以求地探索诗歌创作的奥秘。在这首诗中,杨巨源以崔娘为题,表达了对于美好事物的赞美和对纯真爱情的向往。这种情感来源于他对现实生活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人生百态的敏锐洞察。
此外,《崔娘诗》的创作背景还涉及到了当时的社会风俗和审美观念。在那个时代,婚姻观念较为开放,男女之间的交往也相对自由。因此,杨巨源在这首诗中以崔娘为象征,展现了唐代社会对爱情的宽容态度。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唐代文人对美的追求,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总之,《崔娘诗》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唐代社会的风俗习惯和文化风貌。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