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中
客思晓寒凝,初阳树外升。
气蒸茅屋雪,声裂野池冰。
倦路行偏远,思山隠未能。
仆夫愁过岭,遥指最高层。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旅客们思量着拂晓时的寒意,阳光开始在树林的那边升起。
湿气让房屋上的雪开始融化,声音划破了野外池塘上的薄冰。
旅途疲惫的路已经走得很远,想要隐居山林的愿望无法达成。
马夫担忧地穿过山岭,远远指向最高的山峰。
去完善
释义
1. 道中:旅途之中。
2. 客思:旅途中的思绪。
3. 晓寒:早晨的寒冷。
4. 凝:凝结。
5. 初阳:刚升起的太阳。
6. 树外:树木之外。
7. 气蒸:热气蒸发。
8. 茅屋:用茅草搭盖的房屋。
9. 野池:野外的小池塘。
10. 声裂:声音清脆。
11. 思山:思念山中的隐居生活。
12. 隠:隐逸,隐居。
13. 未能:不能实现。
14. 仆夫:仆人,这里指赶车的人。
15. 愁:担忧,忧虑。
16. 过岭:翻过山岭。
17. 遥指:远远地指向。
18. 最高层:最高的山峰或建筑。
去完善
赏析
这首《道中》描绘了冬日旅途中的景象和感受,表达了诗人在远行的过程中,思念家乡和归隐山林的愿望。诗的前两句“客思晓寒凝,初阳树外升”,描绘了冬日的早晨,诗人被寒冷的晓风吹拂,同时看到太阳从树木之间升起,寓意着希望与温暖。
接下来,“气蒸茅屋雪,声裂野池冰”,形象地描绘了冰雪消融的过程,使得画面生动起来。这种自然的变化也象征着诗人内心思绪的波动,渴望摆脱寒冷的冬日,迎接春天的到来。
随后,“倦路行偏远,思山隠未能”,表达了诗人在漫长的旅途中感到疲惫,渴望回到家乡和归隐山林的强烈愿望。尽管现实无法实现这个愿望,但诗人依然坚持着内心的理想。
最后,“仆夫愁过岭,遥指最高层”,描述了仆人担忧翻越高山时的艰辛,诗人则眺望着远方的最高峰,暗示着他将继续前行,勇敢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道中》是南宋诗人严粲创作的一首描绘旅途风光的诗。这首诗作于公元1174年,当时严粲正在宦游途中,以诗人特有的敏锐洞察力观察到了旅途中所见的自然风光和人事变迁。
在这个时代,中国正处于南宋时期,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文化发展迅速。在文化艺术领域,诗词歌赋的创作达到了高峰,许多文人墨客都在这个时期崭露头角。严粲作为其中的一员,他的诗才横溢,作品广泛流传。
在这首诗中,严粲通过描绘沿途的风景,表达了对自己人生道路的深思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他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将自然景色与人生哲理相结合,使读者在欣赏美丽的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深沉的思想情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