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骤寒二首 其一

标题包含
骤寒二首 其一
一晴疑尚暑,一雨顿能寒。 气候从兹变,病躯那得安。 频闻风淅淅,不见日团团。 附火贪新燎,添衣怯带宽。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赵蕃(895年-970年),字昌龄,又字仲宾,号章江先生。他是五代十国时期南汉的一位著名文人、政治家。 赵蕃出生于书香门第,他的父亲赵崇祚是唐朝末年的进士,曾任翰林学士。赵蕃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天空突然放晴似乎还觉得闷热,一场雨后瞬间就变得寒冷。 气候这样变化无常,让体弱的我如何安心呢? 虽然常听到风声萧瑟,却看不到太阳出来带来温暖。 靠近火堆想要取暖,又怕衣服太紧阻碍呼吸。
去完善
释义
1. 一晴疑尚暑:一晴,指天气晴朗;疑尚暑,觉得还像夏天般热。 2. 一雨顿能寒:顿,立刻,马上;能,助词,表肯定。意谓刚下过一场雨后天气变得寒冷。 3. 气候从兹变:气候突然间发生变化。 4. 病躯那得安:那得,怎能;病躯,生病的身体。此句意为生病的身体难以适应气候变化。 5. 频闻风淅淅:淅淅,风声。 6. 不见日团团:团团,明亮的太阳。 7. 附火贪新燎:附火,靠近炉火;贪新燎,喜欢新燃的火焰。 8. 添衣怯带宽:添衣,多穿衣物;怯带宽,担心衣物太窄而裹不住身体。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天气急剧变化带来的不适感,以及诗人在此环境下的心理活动。“一晴疑尚暑,一雨顿能寒”体现了天气瞬间由晴天转为阴雨,气温骤降,让人感到难以适应。“气候从兹变,病躯那得安”进一步强调这种剧烈变化对身体的影响,使诗人感觉疾病缠身,难以安宁。 “频闻风淅淅,不见日团团”形象地刻画了阴冷的风声和阴霾的天空,使得诗人更加渴望阳光的温暖。“附火贪新燎,添衣怯带宽”则反映了诗人通过接近火源和添加衣物来抵抗寒冷,却又担心自己过于臃肿而导致行动不便。 整首诗以天气变化为主线,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在面对气候变化时的感受与应对,同时传达了诗人身处逆境时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赵蕃的《骤寒二首 其一》作于南宋时期,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首先,该诗诞生于南宋晚期,这是一个战乱频繁、国家动荡不安的时期,金兵多次南下攻宋,严重破坏了国家的安宁和百姓的生活。诗人面对这种情形,无比感慨并触发了对时局的忧虑之情。 其次,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由于战乱的破坏,农业、手工业等均受到了重创,加上贫富差距逐渐拉大,社会矛盾尖锐。这些都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 最后,从文化角度来看,赵蕃所处的时代是文人墨客聚集的年代,诗歌创作在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赵蕃本人也是一位学识渊博、才情横溢的文人,其诗词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在《骤寒二首 其一》中,他借严寒天气表达了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担忧,以及个人在面对现实困境时的无奈和痛苦。总之,在创作这首诗时,赵蕃充分展示了他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