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曹娥庙
青娥埋没此江滨,江树飕飗惨暮云。
文字在碑碑已堕,波涛辜负色丝文。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青年女子长眠于江边,江风吹拂着树木,傍晚的云层显得凄凉。
石碑上的文字已经模糊不清,波浪辜负了丝线般精美的花纹。
去完善
释义
"青娥埋没此江滨":青娥,这里指代美丽的女子,此处具体指的是东汉的孝女曹娥。江滨,江边。整句意为孝女曹娥埋葬于此地江边。
"江树飕飗惨暮云":江树,江边的树木。飕飗,形容风声凄厉。暮云,傍晚时分低垂的云彩。整句意为江边的风吹动着树木,发出凄厉的声音,傍晚的云彩显得十分黯淡。
"文字在碑碑已堕":文字,这里指曹娥庙石碑上记载的文字。堕,毁坏。整句意为曹娥庙石碑上的文字已经模糊不清,甚至破损。
"波涛辜负色丝文":波涛,此处形容江水。色丝文,丝绸上的花纹,这里用来比喻石碑上的文字。辜负,背弃。整句意为江水未能将曹娥的事迹传颂开去,如同背弃了石碑上的美丽文字。
去完善
赏析
《题曹娥庙》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参观曹娥庙时的所见所思。首句“青娥埋没此江滨”中的“青娥”即指古代美女曹娥,暗示曹娥香消玉殒的悲剧命运。同时,这里“埋没”一词渲染出曹娥消失在时间的长河中的沧桑感。次句“江树飕飗惨暮云”则描绘了江边景色:树木在寒风中摇曳,天空布满了阴郁的暮云。这句通过景物的描绘,为全诗营造了一种悲壮的氛围。
接下来的两句“文字在碑碑已堕,波涛辜负色丝文”是诗人对曹娥事迹以及历史变迁的感慨。“文字在碑碑已堕”意味着镌刻着曹娥事迹的石碑已经破损不堪,寓意着历史的记忆逐渐模糊。“波涛辜负色丝文”则是诗人进一步思考:汹涌的江河不仅见证了曹娥的故事,更承载了无数像她一样消逝在历史洪流中的生命。然而,这些生命的痕迹终究被无情的时间淹没,只剩下无尽的悲哀与惆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曹娥庙》是唐代诗人赵嘏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公元846年。这首诗赞美了曹娥孝行的事迹,表达了诗人对孝道的敬仰之情。
在公元846年这一时期,唐朝处于晚唐时期,国家政治日趋腐败,社会矛盾激化。赵嘏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他的诗歌作品多反映民间疾苦和忧国忧民的思想。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始终未能及第,这使得他对现实社会的认识更为深刻。
曹娥庙是为纪念东汉时期孝女曹娥而建。曹娥的孝行事迹流传千古,成为人们传颂的美谈。赵嘏在参观曹娥庙时,被她的孝心所感动,写下了这首《题曹娥庙》。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