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同李文溪游通天窍

标题包含
同李文溪游通天窍
石如红玉间乌金,上与天通直下临。 中似室庐犹短浅,外多窟宅却幽深。 公真清献游同昔,我匪元公趣异今。 但幸附名镌在石,当坚一介不移心。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石头如同红色的宝玉镶嵌着黑色的金子,高耸入云直通天际,坐落在底部。内部空间相对较小且狭窄,外部则有很多深邃的洞穴。大家就像清正廉洁的官员畅游在古时的江山,而我却不是像元公那样追求不同凡响的人。但我很庆幸能在这个地方留下自己的名字,让我坚定信念,坚守如一。
去完善
释义
1. 同李文溪游通天窍:这是一首题咏诗,描述了诗人与李文溪共同游览通天窍的情景。 2. 包恢:字宏父,南宋理学家,曾任礼部尚书等职。 3. 石如红玉间乌金:形容石头颜色鲜艳,有红玉般的红色,也有乌金般的黑色。 4. 上与天通直下临:形容地势高峻,直通天际。 5. 中似室庐犹短浅:形容洞内空间狭小。 6. 外多窟宅却幽深:形容洞口外的洞穴深邃。 7. 公真清献游同昔:清献,指宋朝名臣赵抃,他曾游历过通天窍;这里借用赵抃的名号,表示自己也像他一样,游历过通天窍。 8. 我匪元公趣异今:元公,指北宋哲学家程颢,他与包恢都是理学大家,但包恢认为自己的兴趣与程颢不同。 9. 但幸附名镌在石:希望自己的名字能够镌刻在石头上,流传后世。 10. 当坚一介不移心:表示自己会坚守信念,永不改变。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李文溪一起游览通天窍的情景。诗中的“石如红玉间乌金,上与天通直下临”描绘了通天窍奇特的地貌特征,宛如红玉和乌金的石头上接天际,下临深渊;“中似室庐犹短浅,外多窟宅却幽深”则表达了洞中空间狭小,而洞口外的世界却深邃神秘的感受。诗人通过与清献、元公两位古人的对比,表明了自己身处不同时代的趣味,虽然有所差异,但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并无二致。结尾两句表现了诗人希望将名字镌刻于石头的愿望,以此表示自己坚定不移的心志。全诗通过形象的地貌描绘以及古今人物的对比,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坚定的人生信念。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同李文溪游通天窍》是南宋诗人包恢的一首游记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南宋时期,具体年份未知。 在那个时候,中国正处于一个文化繁荣、经济发达的时期,各地涌现出许多文人墨客。包恢作为一名文人,他的生活也深受这个时代的熏陶。他热爱山水、喜欢游览名胜古迹,同时也善于用诗歌来表达自己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 在这次游历中,他与李文溪一同前往通天窍景区,这里山清水秀,风景优美。他们在欣赏大自然美景的同时,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在这个过程中,包恢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描绘通天窍美景的诗篇。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