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次陶渊明正月五日游斜川韵

标题包含
次陶渊明正月五日游斜川韵
岁丰田野欢,客子亦少休。 糟床有新注,何事不出游。 春云翳薄日,磻石俯清流。 心目两自闲,醉戗不惊鸥。 茅蒋谁氏居,鸡鸣隔林丘。 曳杖叩其门,恐是沮溺俦。 但苦鴃舌谈,尔汝不相酬。 筑室当为邻,往来无惮不。 澄江可寓目,长啸忘千忧。 傥遂北海志,余事复何求。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苏过(1072年-1123年),字叔党,号斜川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他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苏轼的第三子,与其父苏轼、兄长苏迈合称“三苏”。 苏过自幼聪颖过人,深受父亲苏轼的教诲和熏陶...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丰收的季节田野欢乐,客人也可以在此稍作休息。 酿酒新出,为什么不去出游呢? 春天的云彩遮挡了微弱的阳光,站在磻石上可以俯瞰清澈的流水。 心灵和眼睛都在这片宁静中悠闲自得,醉意盎然也不惊动水边的鸥鸟。 那茅草屋是谁住的?鸡鸣声从树林和小山丘那边传来。 我拄着拐杖敲开了那扇门,猜想这可能是那些隐居田园的志同道合者。 可惜语言不通,无法深入交谈。 如果可以的话,我愿与他们为邻,相互往来,无所畏惧。 我可以欣赏澄江的美景,放声长啸,忘却所有的忧虑。 如果能够实现北海的志向,其他的事我还有什么好追求的呢?
去完善
释义
1. 斜川:位于今江西省九江市彭泽县。这里借指与故乡类似的地方。 2. 糟床:酿造器具之一,这里指代酿酒。新注:指刚刚酿出的酒。 3. 春云翳薄日:春天的云彩遮蔽了微弱的阳光。翳:遮蔽。薄日:微弱的光线。 4. 磻石:磻山,在今陕西宝鸡市。这里借指与诗题中“斜川”类似的地点。 5. 茅蒋:指普通的茅屋和矮墙。这里可能指诗人沿途看到的简陋村舍。 6. 鸡鸣:形容清晨的乡村景象。 7. 沮溺:《论语·微子》中的两位隐士。这里暗示遇见的农夫是隐逸之人。 8. 鴃舌谈:比喻难懂的方言土语。 9. 尔汝:亲密无间的称呼。这里表示交谈困难。 10. 筑室:建房子。这里表示希望与那位隐士结为邻居。 11. 澄江:清澈的江水。这里可以寓目,意思是可以在那里观看风景。 12. 北海志:指陶渊明的田园理想。这里表示自己也有这样的理想。
去完善
赏析
《次陶渊明正月五日游斜川韵》是宋代诗人苏过模仿陶渊明的风格而创作的诗歌。该诗通过对田园生活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恬静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景色的热爱。诗人以农田、酒糟、春云、磻石等自然景物为背景,展现了一幅宁静的乡村画卷。同时,诗人还通过描述与茅蒋居民之间的互动,表达了自己对于与民同乐、融洽相处的美好愿望。在诗歌的最后,诗人更是表达了希望能够实现自己“北海志”的理想生活,即过上无忧无虑、与世无争的生活。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充满了浓厚的田园气息和生活乐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次陶渊明正月五日游斜川韵》是北宋诗人苏过创作的一首咏史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此时苏轼被贬谪黄州,其子苏过随侍左右。 在苏轼被贬谪期间,他常常寄情山水,与大自然为伴。这首诗便是苏轼在正月五日游斜川时,追慕陶渊明高风亮节所作的唱和之作。诗中表达了苏轼对陶渊明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他身处逆境时的旷达襟怀。 在宋哲宗时期,国家政治相对稳定,但士人阶层在官场上的竞争依然激烈。苏轼因其才学出众而受到排挤,屡次被贬。然而,正是在这种逆境中,苏轼展现出了卓越的人文素养和坚韧的人生态度,他的诗歌作品也因此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