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马小儿图
华骢料肥九分臕,童子身长五尺饶。
青丝鞚短金勒紧,春风去去人马骁。
莫作寻常厮养看,沙陀义儿皆好汉。
此儿此马俱可怜,马方三齿儿未冠。
天真烂漫好容仪,楚楚衣装无不宜。
岂比五陵年少辈,胭脂坡下鬭轻肥。
四海风尘虽已息,人才自少当爱惜。
如此小儿如此马,它日应须万人敌。
老夫出无馿可骑,乃有此马骑此儿。
呼儿回头为小驻,停鞭听我新吟诗。
儿不回头马行疾,老夫对之空啧啧。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华丽的马匹体态丰腴达九分重,年轻的马夫身高超过五尺。
他们将黑色的马勒系在金色的马上,随着春风的脚步,人和马一同显得矫健异常。
不要小看这样平凡的场景,这些马夫都是英勇的好汉。
这匹马和这个年轻人都在惹人怜爱,马儿刚满三岁时,孩子还没成年。
他们拥有着天然的纯良面容和美好的仪表,无论穿着什么样的衣服都显得非常合适。
岂能和那些纨绔子弟相比,他们在胭脂坡下争强斗胜只为了虚浮的生活。
虽然四下的战乱已经平息,但人才依旧稀少值得我们珍视。
这样的少年和马匹,未来必定会成为万众敬仰的英雄。
我出门没有驴子可以骑,却有了这样一匹马和这样一个年轻人。
叫孩子停下来一会儿,听一听我即兴赋的诗句。
孩子没有回头看我,马儿却已疾驰而去,我只能看着这一切感叹不已。
去完善
释义
1. "华骢":骏马的一种,毛色花纹精美。
2. "料肥九分臕":料肥指马的饲料丰富,九分臕意为马匹丰满,健壮。
3. "童子":年纪小的男孩子,这里指骑在马上的孩子。
4. "五尺饶":约150厘米左右,形容孩子身高。
5. "青丝鞚":青色丝质的马笼头。
6. "金勒":金色的马嚼子。
7. "沙陀":唐代的少数民族,后来成为汉族的一个组成部分。
8. "义儿":收养的义子。
9. "三齿":马的三岁,古代以马的牙齿来计算年龄。
10. "未冠":没有成年,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11. "天真烂漫":形容孩子的纯真可爱。
12. "宜":适合,合乎。
13. "岂比五陵年少辈":五陵指汉代五个皇帝的陵墓,这里泛指富贵人家的子弟。
14. "胭脂坡":泛指富贵人家的游乐场所。
15. "鬬轻肥":泛指奢侈的生活。
16. "风尘":战乱。
17. "出无馿可骑":出门没有驴子可以骑。
18. "乃有此马骑此儿":指骑着这匹马的孩子。
19. "呼儿回头":叫孩子回头。
20. "小驻":暂时停下。
21. "停鞭":停止骑马。
22. "空啧啧":徒劳无功的意思。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骏马和儿童的诗词,诗中通过形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纯真和英勇的赞美之情。开篇描述了骏马的健壮和马上的童子身材高大,形象生动。接着又用“沙陀义儿”表达了自己对这些孩子寄予厚望的心情,希望他们成为英勇的好汉。而“马方三齿儿未冠”则表现了这些孩子年纪尚小,还未经世事的磨炼。随后,诗人从孩子的容貌、服饰等方面进行了描述,表达出对他们的喜爱之情。同时,诗人也认为这些孩子与那些沉溺于奢华生活的纨绔子弟不同,他们有更高的志气和才能。末尾两句,诗人将自己比作没有驴可骑的老人,骑着这匹马,让儿子回头听他吟诗,但儿子并不回头,只是快马前行,显示出少年英豪的豪情壮志,使诗人不禁发出感叹之声。全诗情感丰富,词句优美,通过对骏马和儿童的生动描绘,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许。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高马小儿图》是南宋末年著名画家、诗人龚开所作的一首诗画作品。这首诗作于公元1260年左右,正值南宋末期,蒙古大军南侵,中原动荡不安的时期。在这段时间里,龚开目睹了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深重苦难,以及儿童在战乱中的无助和无奈。
作为一位富有爱国情怀的文人墨客,龚开深感痛心疾首,于是通过画笔描绘出一幅《高马小儿图》,以此表达对战乱中儿童的关爱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画中一名骑着高头大马的孩童,面带愁容,目视远方,反映出当时儿童在战火中漂泊无依、恐惧忧虑的心情。而诗中的“白骨已枯战血深”则揭示了战争对民众生命的摧残以及对家园的破坏。
在这一时期,宋金战争不断,民不聊生。面对蒙古铁骑的侵略,南宋朝廷却无力抵抗,最终走向灭亡。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龚开的画作和诗歌显得尤为沉痛,成为后世研究南宋末年历史和社会现状的重要资料。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