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荆公

标题包含
荆公
君臣一德盛熙宁,厌故趋新用六经。 但怪画图来郑侠,何期奏议出唐坰。 掌中大地山河舞,舌底中原草木腥。 养就祸胎身始去,依然钟阜向人青。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洪咨夔(1176年-1236年),字舜俞,号平斋,浙江临安人。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以直言敢谏著称。 洪咨夔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勤奋好学。宋宁宗嘉定四年(1211年)中进士,历任国子正、太常博士、...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在熙宁年间,君王与臣子同心同德,崇尚革新,使用儒家经典来治理国家。然而让人奇怪的是,郑侠的画图竟然能使皇上明白其中的道理,而唐坰的奏议也能得到实施。就像手中掌握着大好河山,口舌之间散发着中原草木的清香。不幸的是,培育出了祸根后才离开岗位,这依然使钟山对人们充满了生机。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荆公:即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改革家。 2. 洪咨夔:南宋诗人,生卒年不详,字舜俞,江苏昆山(今属上海市)人。 3. 熙宁:宋神宗的年号(1068-1077年),在此时期王安石推行变法。 4. 厌故趋新:厌恶旧的,追求新的,此处指王安石的变法思想。 5. 用六经:以儒家经典为基础,改革社会制度。六经,即《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和《乐经》。 6. 郑侠:字介夫,福州福清(今福建省福州市福清市)人,北宋著名画家。因反对新法,绘制《流民图》,反映民间疾苦。 7. 唐坰:字子京,常州晋陵(今江苏省常州市)人,北宋政治家和谏官。曾上疏反对新法,言辞激烈。 8. 掌中大地山河舞:形容王安石在政治上掌握大权,挥斥方遒的情景。 9. 舌底中原草木腥:讽刺王安石推行新法过程中,民生凋敝、土地荒芜的现象。 10. 养就祸胎身始去:指王安石变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最终却导致了国家的动荡不安。 11. 依然钟阜向人青:钟阜,即钟山,位于南京市东北部,王安石晚年退居于此。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王安石晚年的同情与惋惜。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名为《荆公》,是南宋诗人洪咨夔所作,表达了对于王安石变法的看法和态度。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于王安石的评价并非全然正面。 “君臣一德盛熙宁”一句,以君臣关系比喻北宋时期的王神宗与王安石的紧密合作,熙宁年间即指1068年至1077年,这期间是王安石推行新法的关键时期。 第二句“厌故趋新用六经”则表达了对王安石否定传统、改革图强的态度的批判。王安石将儒家经典作为改革的理论依据,使新法在形式上看似合理,但实际上可能偏离了儒家的初衷。 第三四句“但怪画图来郑侠,何期奏议出唐坰”,通过两个事件揭示了王安石变法的弊端:郑侠画流民图以反对新法,唐坰直接上疏批评王安石。这些现象表明,王安石的改革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 第五六句“掌中大地山河舞,舌底中原草木腥”,表达了王安石施行新法所造成的百姓苦难和混乱局面。 最后两句“养就祸胎身始去,依然钟阜向人青”,则是对王安石未能预见到祸患的讽刺。尽管王安石的改革措施在他生前未能获得全面肯定,但他身后却依旧受到人们的敬重。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荆公》是南宋诗人洪咨夔的一首描绘王安石的七言绝句。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1265年前后,正值南宋中晚期。在这个时期,由于战乱频繁、政治腐败、民生疾苦等原因,国家处于内忧外患的困境之中。 洪咨夔生活在这个时代,他看到国家的危机,对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认识。他在诗歌中表达了对王安石的敬仰之情,因为王安石在北宋时期推行了一系列变法改革,试图振兴国家,虽然最终失败,但他的精神仍然激励着后人。 此外,诗人在创作这首诗歌时,还考虑到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南宋时期,儒家文化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削弱,文人士大夫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他们开始反思历史的教训,寻求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在这样的背景下,洪咨夔通过对王安石的赞美,表达了自己对改革的期待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