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 其一
吴国人从越国回,两舠旗鼓急相催。
悠悠二气已交感,隠隠一声还到来。
银汉风波生沆瀣,玉龙雷雨出蓬莱。
周天安用莲花漏,自有潮轩与月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吴国人从越国归来,两艘船只在江面上竞相前行。
天地间的阴阳二气已在空中交汇,悠扬的钟声远远传来。
银河的风波仿佛在吞吐着雾气,玉龙山的雷雨自蓬莱仙境涌出。
满天的星辰,哪还需莲花漏来计量时间,潮声、月光早已相伴相生。
去完善
释义
1. 吴国:春秋时期的诸侯国,位于今江苏、浙江一带。
2. 越国:春秋时期的诸侯国,位于今浙江一带。
3. 舠:古书上说的一种小船。
4. 银汉:即银河,此处比喻江面。
5. 玉龙:形容波涛翻滚的形状。
6. 周天:指天空一周或地球周围的天体空间。
7. 莲花漏:一种计时器,因形状似莲花而得名。
8. 潮轩:观潮的亭阁。
9. 月台:赏月的平台。
去完善
赏析
《观潮 其一》是明代诗人黄裳的一首描绘钱塘江潮的诗歌。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首联“吴国人从越国回,两舠旗鼓急相催”,描述了钱塘江潮的壮观景象,表现出了江水波涛汹涌、气势磅礴的特点。其中,“吴国人从越国回”形象地描绘了潮水的流动方向,而“两舠旗鼓急相催”则形象地展示了江面上船只紧张的氛围,表现了潮水到来时的紧张气氛。
颔联“悠悠二气已交感,隐隐一声还到来”,进一步描绘了钱塘江潮的景象。“悠悠二气已交感”表达了天地间阴阳二气的交融,形象地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力量;“隐隐一声还到来”则通过声音的描绘,表现了潮水越来越近的紧迫感。
颈联“银汉风波生沆瀣,玉龙雷雨出蓬莱”,以“银汉风波”和“玉龙雷雨”两个生动形象的比喻,描绘了潮水的汹涌澎湃和雷电交加的壮观场面,展现了大自然的力量与神秘。
尾联“周天安用莲花漏,自有潮轩与月台”,表达了对自然界规律的赞美。作者认为,大自然的规律并不需要人工的工具来测量,它自有自己的运行规律。同时,这两句也暗示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表达了顺其自然的人生态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观潮 其一》是北宋著名文人黄裳的一首描绘钱塘江潮水的诗。这首诗创作于宋仁宗天圣年间(1023-1032年)。在这段时间里,黄裳正值壮年,担任朝廷的文官职务,他曾因才华出众而受到皇帝的赞赏。
在北宋时期,社会相对安定,经济和文化发展迅速。钱塘江潮水是一种自然奇观,每年都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和文人墨客前来观赏。黄裳作为一个热爱大自然的文人,对这种自然景观有着浓厚的兴趣。他通过对钱塘江潮水的描绘,表达了他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也抒发了他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