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村居

标题包含
村居
飞蛾故故扑灯光,风雨萧萧打纸窗。 人为官方搔白首,虎来村落渡清江。 猿啼冷日谁家梦,故国愁牵几曲肠。 篱菊何曾忧战伐,夜添寒蕊趁重阳。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冯时行(1083-1145),字当可,号缙云先生,南宋著名学者、官员。他出生于浙江义乌,年轻时曾游学于太学,后来中举人,历任州县官职。 冯时行在地方任职期间,关心民生疾苦,勤政廉洁,深受百姓爱戴。他...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飞蛾屡屡扑向灯火,风雨瑟瑟拍打着窗户。 人们为了公事而烦恼白头,猛虎来到乡村渡过清澈的江河。 山中的猿猴在寒冷的阳光下哀鸣,使得谁家陷入了梦境?过去的忧愁萦绕在心头。 篱笆边的菊花不曾担忧战斗和征战,夜晚寒冷的花朵逐渐绽放,趁着重阳节的到来。
去完善
释义
1. 飞蛾故故扑灯光:指飞蛾不断扑向灯光的现象。 2. 风雨萧萧打纸窗:形容风雨吹打着窗户的情景。 3. 人为官方搔白首:化用汉代杨恽的诗“官事未易了”,表示人们为了公务而操心烦恼。 4. 虎来村落渡清江:以虎渡清江的传说表达战乱影响到民间的生活。 5. 猿啼冷日谁家梦:暗含古代蜀道上的石牛山、幽深的竹林和瘦弱的猴子的形象,象征民间困苦。 6. 故国愁牵几曲肠: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忧虑牵挂之情。 7. 篱菊何曾忧战伐:表示菊花并不关心战争的事情。 8. 夜添寒蕊趁重阳:重阳节过后,夜晚气温骤降,菊花在寒夜里盛开。
去完善
赏析
《村居》冯时行描绘了一幅静谧而又不失生机的乡村图景。“飞蛾故故扑灯光,风雨萧萧打纸窗”,开篇即以生动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寂静的雨夜景象。飞蛾扑火和风雨敲窗的意象不仅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性,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惆怅。 颔联中,诗人将自己比作在官方任职、满头白发的官员,同时也暗示了官场生活的艰辛与无奈。而“虎来村落渡清江”则表现了村庄的宁静与和平。 颈联中的“猿啼冷日谁家梦”描绘了山村中的冷峻气氛,传达出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结尾处的“篱菊何曾忧战伐,夜添寒蕊趁重阳”则以重阳节期间绽放的菊花作为象征,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依然保持乐观的心态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村居》是南宋诗人冯时行的诗作。这首诗创作于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公元1154年)。当时正值南宋初期,金兵南侵,中原动荡,朝廷偏安江南,南宋社会经济、文化遭受严重破坏。 在这一年里,冯时行辞官回乡,开始了一段悠闲的乡村生活。他目睹了农民疾苦,感受到了时代的苦难,于是将这种情感倾注于诗篇之中。他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农村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宁静的生活景象,同时也隐含着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人民生活的关心。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