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城山

标题包含
城山
云雾成佳景,天明又几回。 忽携诗句入,别放画图开。 远树沉如立,行歌去似来。 小舡冲雨过,高柳接湖栽。 月自孤青月,台呼怪石台。 故园无梦想,近拟筑岩隈。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陈藻(1508年-1594年),字元洁,号乐轩,福建莆田人。明朝政治家、文学家。 陈藻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中进士,历任南京户部主事、员外郎、郎中,后升任江西布政使司参议。在任期间,他廉洁奉...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云雾化为美景,天空破晓多次轮回。 突然间带着诗句进入,像打开一幅画卷般别致。 远方的树木仿佛矗立在水面,行走歌唱的人似乎时来时去。 一艘小船冲破雨幕,高大的柳树连接着湖泊种植。 月光独自照耀,那奇特的小台子呼唤着怪石堆叠的平台。 故乡已经没有梦中的景象,近期我打算建造一个山洞居所。
去完善
释义
1. 城山:位于浙江金华,又称北山,是古代婺州(今金华市)的一座著名山峰。 2. 云雾:指城山上的云雾景色,古人常以此作为描绘山水美景的意象。 3. 天明:指云雾散去的晴朗天气。 4. 忽携诗句入,别放画图开:形容诗人看到城山的美丽景色后,灵感迸发,开始创作诗歌,以绘画般的笔触描绘眼前的景象。 5. 远树沉如立,行歌去似来:形容远处的树木在雾气中若隐若现,仿佛静止不动;而行走的歌者却又似乎不断地出现在视野中。 6. 小舡冲雨过,高柳接湖栽:描述了诗人在雨中乘船穿过湖泊,两岸的柳树映衬着湖水的美景。 7. 月自孤青月,台呼怪石台:诗人抬头望月,发现月色与周围的景物形成了孤独的美感,于是他不禁想起了传说中的怪石台。 8. 故园无梦想,近拟筑岩隈:表示诗人在欣赏了城山的美景之后,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他希望在附近的岩石边建造一处住所,以便能经常来这里游玩。
去完善
赏析
《城山》一诗展现了一幅宁静优美的山水画卷,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云雾、天明、诗句、画图、远树、行歌、小舡、高柳、月、台等元素,构成了一幅生动且富有层次感的画面。诗人通过对这些元素的巧妙组合,展现了城山的独特美景,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首联“云雾成佳景,天明又几回”,诗人用“云雾”和“天明”两个意象描绘出城山变幻莫测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象的热爱之情。云雾缭绕,阳光穿透云层,形成一幅美丽的画卷,这种美景让诗人陶醉其中。 颔联“忽携诗句入,别放画图开”,诗人以“诗句”和“画图”这两个意象传达出自己对文学和艺术的追求。在欣赏美丽景色的同时,诗人还带着对诗歌创作的执着与热情,以文字记录下这美好的时刻。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艺术与生活完美结合的追求。 颈联“远树沉如立,行歌去似来”,诗人用“远树”和“行歌”两个意象展现出城山中的生机与活力。远处的树木沉静而稳重,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而行走在山林间的歌声,则给这幅画卷增添了无限的诗意。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生命力的赞美。 尾联“月自孤青月,台呼怪石台”,诗人以“月”和“台”这两个意象勾勒出了城山的孤独与宁静。月亮高悬在天空中,显得格外清冷;而怪石堆砌成的平台,则在静谧的山林中显得更加奇特。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对孤独与宁静生活的向往。 总的来说,陈藻的《城山》一诗以其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想象力,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自己对美的追求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城山》这首诗出自南宋诗人陈藻之手。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1160年至1194年之间,这个时期是南宋中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陈藻作为一个有抱负的知识分子,他对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深感忧虑。他的一生都在寻求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但无奈的是,他的理想并未得到当权者的赏识和支持。这使得他在政治上受挫,心情抑郁。 同时,这个时期南宋面临着严重的外部压力,金国的侵略使得南宋的疆域不断萎缩,民众生活困苦。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陈藻对于国家的命运充满了担忧,也使得他的诗作充满了深沉的家国情怀。 在《城山》这首诗中,陈藻通过对城山的描绘,表达了对自己身处时代的无奈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他用精炼的语言描绘了城山的景色,同时也通过这景色传达出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这首诗不仅展示了陈藻的才情,也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