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事二首
流寓无家浪漫行,全家处处话升平。
溪山色外京关色,风雨声中读诵声。
王莽历期余数在,董贤恩幸几番新。
只应不武空憔悴,自有长歌薇蕨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背井离乡流浪着,全家团聚和乐融融。
青山绿水之外有都市风光,风雨声中响起了诵读之声。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早已度过了王莽篡位的日子,曾经受宠的董贤如今已经换了新人。
唯有不求功名利禄的人才会如此憔悴,他们自有那高歌一曲来庆贺春天的到来。
去完善
释义
1. 流寓:指因社会动荡而离开家乡,四处漂泊的人。
2. 无家:指没有固定的住所。
3. 浪漫行:指随心所欲的游荡生活。
4. 升平:指社会的安定和谐。
5. 溪山色:指溪水和山峦的美景。
6. 京关色:指京城和关隘的景象。
7. 王莽历期:指西汉末年王莽篡位的历史事件。
8. 余数在:指王莽的统治时间所剩无几。
9. 董贤恩幸:指汉朝时期宦官董贤得到皇帝的宠爱。
10. 几番新:指董贤屡次受到皇帝的宠信。
11. 不武:指不愿参与政治斗争。
12. 空憔悴:形容因虚度时光而感到遗憾。
13. 长歌薇蕨春:借薇蕨的生长比喻诗人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晁说之在其流亡生涯中对时事的感慨。诗人以“流寓无家浪漫行”开篇,描述自己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的境况,同时也表现出他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接下来,诗人通过“全家处处话升平”一句表达出百姓渴望安宁生活的愿望,这与他的遭遇形成鲜明对比。随后,诗人以“溪山色外京关色,风雨声中读诵声”描绘出他在乱世中的生活情景,即使风雨交加,仍能听到读书的声音,表现其矢志不渝的学习精神。
诗人接着指出,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王莽篡位和董贤恩幸之事还会重演,警示我们要警惕历史错误。最后两句“只应不武空憔悴,自有长歌薇蕨春”则是诗人对自身处境的自我安慰,虽然自己无法施展才华,但他相信终有一天会像薇蕨那样春天到来,得到赏识与重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感事二首》是宋代诗人晁说之所作,具体创作年代不详。然而,通过诗人的其他作品以及历史记载,我们可以推测这首诗大约创作于北宋晚期至南宋初期,即公元11世纪末至12世纪初。
在这个时期,北宋王朝逐渐走向衰落,政治腐败、内外矛盾激化。晁说之作为一位关心国家命运的文人,他对现实有着深刻的洞察和忧虑。在这首诗中,他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历史的回顾,表达了对自己所处时代的关切和反思。
晁说之在北宋晚期至南宋初期的人生际遇颇为曲折。他曾担任朝廷官员,但因直言敢谏而被贬谪。他还曾积极参加抗金活动,但在战争失败后被迫南渡,最终在江南地区度过余生。这些人生经历使他对国家的命运有了更深的思考,也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在时代背景方面,这个时期的北宋正处于内外交困的局面。外有辽、金等国的侵扰,内有农民起义和社会动荡。在这种背景下,文人阶层普遍感到焦虑和不安,纷纷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时局的关切。晁说之的诗就是这一时期文人心情的写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