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则大学正满秩趋京赋诗为赠
一室萧然数卷书,三年冷掾出无驴。
每因芳草忧鹈鴃,苦咏场苗羡白驹。
俗吏何尝知大体,清朝方急用真儒。
燕台此去流声实,见说诸公诵子虚。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一间小屋子里摆着几卷书,三年的光阴就像一头驴。
每逢芳草时节就担忧起鸟儿的命运,苦口婆心地在田间诵读关于马的故事。
那些世俗的官员哪里懂得什么大道理,如今的朝廷正急需真正的贤人。
燕台这个地方传播着名声与成就,听说许多人在传颂你的作品。
去完善
释义
1. 胡则:胡则字子正,北宋时期杭州府仁和县人。曾任明州通判、湖南提刑等官职。
2. 大学:即太学,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
3. 正满秩:指任职期满三年。秩,官员的品级或俸禄。
4. 趋京:进京朝见皇帝。
5. 王珪:字禹玉,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有《华阳集》传世。
6. 一室:这里指书房。
7. 萧然:空旷寂静的样子。
8. 数卷书:指少量的书籍。
9. 三年:这里指在太学任职三年。
10. 冷掾:指担任官职低微的属员。
11. 无驴:没有坐骑。这里形容家境贫寒。
12. 每因芳草忧鹈鴃:这句意为每当看到春天的景色就担忧自己还没有做出成绩。芳草,春天的美景;鹈鴃,鸟名,叫声类似于“事事无”,寓意无法取得成功。
13. 苦咏场苗羡白驹:这句意为写诗表达自己羡慕那些为国效力的贤才。场苗,场地上的禾苗,比喻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地方;白驹,骏马,这里指贤才。
14. 俗吏:平庸的官吏。
15. 大体:国家的根本大计。
16. 清朝:清平盛世。
17. 真儒:真正的儒家学者。
18. 燕台:战国时燕昭王筑的黄金台,后世用作招贤之典。
19. 流声实:名声流传四方。
20. 见说:听说。
21. 诸公:各位同仁。
22. 子虚:汉代辞赋家司马相如的代表作《子虚赋》,描绘了天子游猎的盛大场面。这里借指自己的作品受到关注和赞誉。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诗人胡则为背景,描述了他即将离开大学走向官场的情景。首联描绘了胡则简朴的生活和学问的渊博,表达了他在三年的学习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颔联通过对比自然界的芳草与人间的俗吏,表达了对贤才的重视和对庸人的不满。颈联指出朝廷急需真儒,强调真才实学的重要性。尾联则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期待,即自己的才能将得到认可和传播。整首诗情感丰富,语言生动,充分展示了诗人的人文关怀和壮志雄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在北宋年间,一代文人王珪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胡则大学正满秩趋京赋诗为赠》。创作此诗的时间为公元1004年,正值北宋时期经济文化繁荣,各种学术思想活跃交流之际。
在这个时期,王珪作为朝堂大臣,担任尚书省左司郎中等职务,辅佐皇帝治理国家。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尤以文才出众而著称,深受皇帝和朝廷重视。他的挚友胡则也是一位大学问家,他们共同致力于推动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胡则在担任大学正期间满秩(即完成规定任期)后,即将赴京担任要职。
此时,北宋王朝内外局势相对稳定,尽管边疆时有战事发生,但总体上国家繁荣昌盛。王安石、欧阳修等著名文人皆活跃于这一时期,他们在文学、政治、哲学等方面取得了很多重要的成就,影响深远。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王珪为了祝贺胡则的升迁,写下这首诗表达了他对朋友的敬意和对国家未来的期许。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