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剑道中
桂树青青百里疆,鹧鸪啼彻午阴凉。
延平津上峰如削,剑去江空水自长。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桂花树的绿色绵延百里的疆界,鹧鸪的叫声在正午的阴凉处回荡。
在延平津的岸边,山峰峻峭如削,剑离开水面后,江水依然滚滚不息。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南剑:今福建省南平市。
2. 喻良能:南宋学者,号锦江先生,广东曲江人。
3. 桂树青青:这里比喻距离很近。
4. 百里疆:一百里的地方。
5. 鹧鸪:一种鸟类,叫声如同“行不得也哥哥”,因此古人多用其声音来渲染悲凉的氛围。
6. 延平津:古渡口名,位于福建省建瓯市。
7. 剑去江空:此处为形容延平津的陡峭地形。
去完善
赏析
《南剑道中》是一首描绘福建南平地区自然风光与历史文化的五言诗。开篇两句“桂树青青百里疆,鹧鸪啼彻午阴凉”以形象的笔触展现了福建南平地区的自然景色,给读者营造了一种宁静的氛围。其中,“桂树青青”代表着当地的植被繁茂,“百里疆”则暗示着地域的辽阔;而“鹧鸪啼彻午阴凉”则体现了该地区夏日的凉爽与宁静,也为下文的历史叙述营造了宁静的背景。
接下来的“延平津上峰如削,剑去江空水自长”通过描述南平地区的延平津和传说中的宝剑,引导读者将思绪从自然环境转向历史传说。“峰如削”形象地描绘了延平津一带山势峻峭的地貌特征,而“剑去江空水自长”则巧妙地融入了闽越宝剑的传说,使得诗歌更具有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南剑道中》是宋代诗人喻良能的一首描绘旅途风景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57年,正值南宋初期。在这个时期,由于金国的侵略,北宋灭亡,南宋建立,国家局势紧张。然而,在朝廷励精图治和文人墨客们的共同推动下,文学创作依然繁荣昌盛,形成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作为这个时代的文人墨客,喻良能的人生经历也十分丰富。他曾在官场任职,后来辞官回乡,过上了与世无争的生活。这一人生经历使得他在诗歌中表达了对于自然景色的喜爱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在《南剑道中》这首诗中,喻良能将旅途中的所见所闻融入诗歌之中,展现了当时的自然风光和社会风貌。例如,诗中的“山驿风霜苦”描绘了旅途的艰辛,而“野寺梅花发”则表现了自然的美好。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安定生活的渴望和对战争的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