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四首 其四
依稀苕帚柄,髣髴赤斑蛇。
棒下无生忍,临机不识爷。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依稀苕帚柄,髣髴赤斑蛇"两句中的“苕帚”是方言词汇,指的是竹制的扫帚,柄即帚柄。“髣髴”意为模糊不清的,近似仿佛的。这两句诗描写的是作者在恍惚之间看到的景象,犹如看到苕帚的柄和一条模糊的赤斑蛇。
"棒下无生忍,临机不识爷"中的“棒”是一种佛教用具,用于驱使、警戒学僧。"无生忍"是佛教术语,指对生命无常、无我的理解并接受。"临机"是指面对实际问题的处理方式。"爷"是对长辈或师傅的尊称。这两句表达的意思是:在面对问题时,不能领悟到生命的真实含义,也无法参透真理,无法认清自己的师傅或引导者。
去完善
赏析
这首《偈四首·其四》是宋代诗僧释师体的作品,以禅宗公案的形式呈现。“偈”是佛教的一种诗歌形式,用于表达深刻的哲理或教义。在这首诗中,诗人用隐喻和象征的手法,表达了他对禅宗修行和顿悟的领悟。
首先,“依稀苕帚柄,髣髴赤斑蛇”两句描绘了禅杖的形象。“苕帚柄”意指禅杖,“赤斑蛇”则是对禅杖的象征性描述。这两句通过模糊而朦胧的形象,传达了禅宗强调直观感悟、超越言诠的观念。
接着,“棒下无生忍,临机不识爷”两句揭示了禅宗修行的真谛。“无生忍”是指修行者达到的境界,即看透生死轮回,超脱世俗纷扰。然而,在关键时刻却难以识得真我,这是因为禅宗强调要破除对禅法的执着,实现内心的解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偈四首 其四》是宋代僧人释师体的一首抒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宋哲宗时期(1085年-1100年)。
在这个时期,释师体正身处中原地区的某一座寺庙。他的日常生活离不开诵经、打坐、辩论、禅修等活动,而这些活动也反过来塑造了他对人生、世界以及宇宙的深刻洞察力。由于当时禅宗在佛教中的地位日益上升,而释师体又颇具禅学造诣,这使得他得以通过诗的形式来抒发个人的感悟和见解。
在同时期,北宋的社会文化背景相当复杂。一方面,儒家思想在社会和政治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佛教、道教等各种宗教及哲学思想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在这种环境下,许多文人骚客开始关注并探讨生命、宇宙等主题,使得诗歌成为他们表达思想、传递感情的主要方式。在此背景下,释师体作为一位僧人也积极参与其中,以其独有的视角和悟性,创作出了具有深刻哲理的诗歌作品,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