勘书
儒家无外事,招客勘青编。
笔墨东西置,朱黄次第研。
频忧伤点窜,细恐误流传。
改易文辞正,增加字数全。
目因繁处倦,心向注中专。
端坐穷今古,披襟见圣贤。
疲劳时举白,游息或谈玄。
得兴忘昏旭,题名记岁年。
栖毫思确论,废卷恨忘篇。
鱼鲁皆刊定,谁人敢间然。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儒家重内修,以宾客共研学问。
书案东西摆置,红黑墨水备用。
勤删改唯恐谬传,慎订正力求周全。
双眼疲于细节,专注心中注解。
潜心穷究古今之事,敞怀感受先贤智慧。
闲时或品酒品茗,谈论道学心得。
激情忘却时间,记录岁月点滴。
笔尖探索真理,合卷惋惜遗篇。
字字考究斧正,谁来质疑指正?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勘书:审查校对书籍。
2. 儒家无外事:儒家学者以学术研究为本分,不干预外事。
3. 青编:指古籍或书籍。
4. 文辞正:对文章的言辞加以修正。
5. 披襟见圣贤:敞开衣襟向古代圣贤学习。
6. 举白:饮酒。
7. 游息或谈玄:休息时谈论深奥的哲理。
8. 忘昏旭:忘记白天黑夜。
9. 栖毫:构思文字。
10. 废卷:放下册籍。
11. 鱼鲁皆刊定:对古书中的错误进行修改。
12. 间然:非难,质疑。
去完善
赏析
《勘书》这首诗歌描绘了文人墨客们在勘书中发掘真理、修身养性的场景。从“儒家无外事,招客勘青编”一句可知,诗人在表达儒家的观念,即通过读书来探寻学问,心无旁骛,专注于知识。接下来的诗句如“笔墨东西置,朱黄次第研”描述了勘书的准备工作,笔和墨放在恰当的位置,朱砂和黄纸依次研开,展现出一种有条不紊的氛围。
“频忧伤点窜,细恐误流传”则表现了在勘书过程中对错误的严谨态度,以及诗人对自己作品的忧虑和对读者负责的态度。而“改易文辞正,增加字数全”说明了诗人对于修正文章的用心,追求细节的完善,体现了其对作品的精益求精。
紧接着的“目因繁处倦,心向注中专”揭示了勘书的辛苦之处,长期的阅读和修正让眼睛疲倦,但内心依然保持着专注的态度。后面的句子“端坐穷今古,披襟见圣贤”则以生动的形象表达了勘书中的收获:以古人之智,洞察世间万象,如遇到困惑与迷茫,翻阅书籍便能找到答案。
诗人最后指出,虽然勘书过程中会有疲劳的时刻,但只要保持热情和兴趣,就能在这个过程里不断地学习和成长。此诗既赞扬了古代文人学者勤奋治学的精神风貌,又传递出诗人追求卓越的品质和担当,令人印象深刻。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勘书》是唐代著名文人孙仅创作的一首描绘读书生活的古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在公元7世纪末到8世纪初的唐代盛世时期。当时科举制度已经逐渐完善,士人阶层崛起,社会风气崇尚文学和学术研究。
在创作这首诗时,孙仅本人正身处这样一个人杰地灵的时代,他本身就是一位热爱读书、勤于学问的文人雅士。通过他的努力,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最后步入官场成为一位有德有才的官员。在这样的背景下,孙仅对读书生活有着深厚的体会和独特的见解,因此他创作了这首富有哲理和教育意义的《勘书》。
与此同时,唐朝的社会环境也非常有利于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唐代统治者对文化和教育非常重视,鼓励民众学习文化知识,许多文人士大夫都能发挥自己的才情并得到社会的认可。在这种氛围下,像孙仅这样的文人不仅可以抒发个人情怀,还可以为社会传递正能量的价值观。这种时代的特点也使得这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