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潜山
势参吴楚分,作镇向同安。
地胜尘寰隔,天深洞府宽。
位将衡岳敌,根与霍山盘。
尘见千年白,霞生万仞丹。
崖秋争峭拔,峰霁间巑岏。
日转香炉煖,风生玉照寒。
石栖平郡堞,天柱倚云端。
绝顶人游少,高空鸟度难。
风雷生别壑,星斗绕层峦。
寒暑岩间异,方隅岭际观。
为霖同海内,倒影压平阡。
砂印猿踪迹,池飘鹤羽翰。
烟萝交密荫,瀑布落飞端。
磴道莓苔滑,松根霹雳干。
石奇疑虎伏,湫险认龙蟠。
胜好当春赏,幽宜带雪看。
气蒸茶蕊嫩,香老菊花残。
青擢凌霄干,红垂受露兰。
禅邻祖师塔,仙接左慈坛。
几客歌维岳,何人咏考槃。
元宗曾立庙,武帝亦鸣鸾。
圣代从何极,灵祠辑未阑。
青词驰长吏,法服降中官。
千古图经里,高名定不刊。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势力分别如吴楚两国,此镇在同等安全位置。
地方因地理位置优势而远离尘世,天空深远犹如洞府宽敞。
地位与衡岳相当,根基深厚与霍山相连。
尘土见证了千年的历史,晚霞使山峰显得更加壮丽。
山崖在秋天争相陡峭,山峰在雨后显得尤为峻峭。
太阳照耀着香炉暖意融融,风吹过玉照让人感到寒冷。
山石坐落在城墙之上,天柱仿佛靠在云端。
很少有人攀登到山顶,鸟儿在高空中飞行也倍感困难。
风雷在山谷间呼啸,星星环绕着层峦叠嶂。
山间的寒暑各不相同,从各个角度观看山脉的风景。
降雨与大海相接,倒影覆盖了平原的阡陌。
沙地上留有猴子的足迹,水池上飘着仙鹤的羽毛。
烟雾弥漫在树藤之间,瀑布落在突出的石头上。
登山的小径被苔藓覆盖,松树根部闪电般的树干。
奇特的石头像是猛虎潜伏,水深之处似乎有蛟龙盘旋。
美景适合在春天欣赏,幽静的地方适合在雪后游玩。
蒸气的热气使得茶叶鲜嫩,香气扑鼻的菊花开始凋谢。
绿叶伸展着向上生长,红花下垂受到雨露的滋润。
禅意的邻居是祖师的墓塔,仙境连接着左慈的祭坛。
有几个游客歌唱赞美山川,有谁在吟咏隐逸的生活。
唐玄宗曾经在此建立神庙,汉武帝也曾在这里欢歌。
如今圣代的统治已经到达极致,但神仙的祠堂尚未竣工。
传情的书信由官员发出,法律的衣服由宫中的使者传递。
在这千古流传的地图里,您的高名一定不会被磨灭。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题:题目
2. 潜山:位于中国湖南省长沙市西部的山脉
3. 吴楚:指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吴国和楚国,这里泛指江南地区
4. 作镇:作为重要的城镇
5. 同安:今湖南岳阳市
6. 尘寰:人世间
7. 洞府:神仙居住的地方
8. 衡岳:南岳衡山
9. 霍山:位于中国安徽省西部的大别山主峰
10. 白:形容石头颜色洁白
11. 万仞:形容山极高
12. 崖秋:秋天的悬崖
13. 争峭拔:竞相展现峻峭挺拔的姿态
14. 峰霁:雨后山峰显现的美景
15. 巑岏:形容山峰险峻
16. 香炉:香炉峰,位于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西北部
17. 玉照:形容阳光照耀下的山峰
18. 石栖:栖息在岩石上的鸟类
19. 天柱:天柱峰,位于浙江省安吉县境内的灵山之中
20. 绝顶:山的最高处
21. 高空:高空中的鸟儿
22. 风雷:风和雷电
23. 星斗:星辰
24. 寒暑:寒冷和炎热
25. 岩间:山间岩石之间
26. 方隅:地方角落
27. 海内:四海之内
28. 平阡:平原上的小路
29. 砂印:沙滩上的痕迹
30. 鹤羽翰:鹤羽毛飞舞
31. 烟萝:烟雾弥漫的藤蔓
32. 瀑布:瀑布景观
33. 磴道:山路
34. 莓苔:青苔
35. 霹雳干:雷击过的树干
36. 石奇:奇特的石头
37. 湫险:水潭边的险要之地
38. 龙蟠:龙盘踞的地方
39. 胜好:美好的景色
40. 幽宜:适宜欣赏的幽静之处
41. 茶蕊:茶叶花蕾
42. 香老:香气老熟
43. 菊花残:菊花凋谢
44. 青擢:绿色植物生长得茂盛
45. 凌霄干:凌霄花茎直立伸展
46. 红垂:红花低垂
47. 受露兰:被露水滋润的兰花
48. 禅邻:与寺庙相邻
49. 祖师塔:祖师之墓塔
50. 仙接:与仙人相通
51. 左慈坛:祭祀左慈的神坛
52. 几客:几位游客
53. 歌维岳:歌唱华山
54. 咏考槃:吟诵隐居诗
55. 元宗:指唐玄宗李隆基
56. 立庙:建立庙宇
57. 武帝:指汉武帝刘彻
58. 鸣鸾:凤凰的鸣叫
59. 圣代:圣明的时代
60. 辑未阑:还没有结束编纂
61. 青词:道教拜神所用的符
62. 长吏:高级官员
63. 法服:法师的服饰
64. 中官:宫廷官员
65. 图经:地理图谱和历史记载的书籍
66. 高名:崇高的名声
去完善
赏析
《题潜山》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诗歌。诗人在诗中以雄浑的气势、生动的描绘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潜山的壮美景色。全诗共二十四句,每四句为一联,分为六联,分别描述了潜山的位置、地势、景色、历史和文化等方面的特点。诗人通过对潜山细致的观察和独特的感受,成功地传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第一联描述了潜山的位置和地位。潜山位于吴楚交界之地,是一座具有重要地理意义的山脉。
第二联描绘了潜山地势的险要。这里远离尘世的喧嚣,仿佛是神仙的居所。
第三联和第四联比较了潜山与其他名山的差异。潜山的地位可以与衡山相抗衡,其根系则与霍山紧密相连。
第五联至第八联描绘了潜山的壮丽景色。从日出到日落,从风起到风止,从不同角度展示了潜山的美丽。
第九联至第十二联描述了潜山的自然环境。这里的风雷、星斗、寒暑、方隅等都各具特色。
第十三联至第十六联描绘了潜山的人文景观。这里有观音菩萨的海市蜃楼,有左慈的仙坛,还有历代皇帝的祭祀活动。
第十七联至第二十联描述了潜山的春天和冬天。春天的时候,茶树、菊花、凌霄、受露等植物竞相开放;冬天的时候,雾凇沆砀,别有一番韵味。
第二十一联至第二十四联描绘了潜山的神秘气息。这里有佛祖的塔,有皇帝的鸾,有长吏的法服,有中官的祈祷。
总之,《题潜山》是一首富有哲理和艺术魅力的山水诗。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感悟,展现了潜山的自然美和人文美,同时也表达了对自己生活态度的追求和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潜山》是宋代诗人孙仅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作于宋仁宗时期(960-1063年)。在这个时期,国家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展迅速。文人墨客云集,诗坛出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孙仅作为这一时期的著名文人,其人生经历丰富,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他在游览潜山时,被潜山的雄奇景色所吸引,于是写下了这首描绘潜山之美的诗作。在诗中,他运用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潜山独特的魅力,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墨客之间的交往和相互尊重的文化氛围。他们在山水之间寻找灵感,通过诗歌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美好理想的追求。这种文化氛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