诮山中叟
老人今年八十几,口中零落残牙齿。
天阴伛偻带嗽行,犹向岩前种松子。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位老者年纪已有八十多岁,口里所剩无几的几颗牙齿已经摇摇欲坠。在阴天时,他佝偻着背,不时地咳嗽几声,仍然坚持在岩石前种植松子。
去完善
释义
1. 诮:讽喻,责备。
2. 施肩吾:唐代诗人,字希圣,号东斋,入道后字陶成,杭州人。生卒年不详。其诗质朴通俗,作品收录于《全唐诗》。
3. 山中叟:指山中的老人。叟,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4. 今年八十几:指这位老人的年龄已经达到八十多岁。
5. 口中零落残牙齿:形容老人的牙齿已经掉了很多,只剩下零星的几颗。
6. 天阴:指天气阴沉。
7. 伛偻:驼背,形容年老体衰的形态。
8. 嗽行:边咳嗽边行走。
9. 岩前:山岩之前。
10. 种松子:指种植松树种子。
去完善
赏析
《诮山中叟》是唐代诗人施肩吾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诗中描绘了一位年老的山民,尽管年事已高,身体衰朽,却依然勤劳耕作的形象。这首诗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展示了劳动人民艰苦朴素、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
首句“老人今年八十几”开门见山地交代了老人的年龄,突显其老迈。而“口中零落残牙齿”则通过细节描绘出老人因年岁已高而牙齿脱落的情况,进一步表现了老人的年老体衰。然而,诗人并没有止步于此,接下来两句“天阴伛偻带嗽行,犹向岩前种松子”则笔锋一转,描述了老人在恶劣的天气下依然佝偻着背,边咳嗽边走向山岩前种植松子的情景。这种身残志坚的劳动精神令人叹服。
本诗通过对山中老人的描绘,展现了其辛勤耕耘、顽强生存的信念和毅力。这与儒家倡导的“君子自强不息”的理念不谋而合,传达了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诮山中叟》这首诗出自唐朝诗人施肩吾之手。在公元800年至890年之间,即唐宪宗元和年间至唐昭宗年间,这一时期正是晚唐时期。当时社会矛盾日益激化,政治腐败,民生困苦,诗人的作品大多反映了当时的现实状况和民间疾苦。
在这个历史背景下,施肩吾是一位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诗人。他的诗篇往往表现出对人民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批评。他在《诮山中叟》一诗中写道:“山中有一叟,头鬓白如雪。自言种茶树,屈指今已百。”表达了作者对茶农辛勤劳作的敬意以及对茶叶采摘技术的关注。通过描述茶农的生活情景,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底层生活风貌。
此外,这个时期也是唐朝茶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茶圣陆羽在此时撰写了《茶经》一书,系统论述了茶的栽培、制造、饮用等方面的知识。这也为施肩吾提供了诗歌创作的素材,使得他能够创作出像《诮山中叟》这样生动反映茶农生活的作品。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