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潘济叔觅花栽得红蕉凤仙大蓼谓水栀仅有一窠寒窗不可无戏作二绝 其一
幽人怜我学锄耰,寄与花栽一一收。
莫道芭蕉失寒暑,凤仙宜夏蓼宜秋。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有位隐士关心我学习耕作,他送给我各种花卉让我栽培和收获。不要说芭蕉树无法度过寒冷的冬天,其实凤仙花适合夏天生长,蓼则适应秋天生长。
去完善
释义
1. 幽人:指隐逸之人或清高闲适之士。这里指潘济叔。
2. 怜:怜悯,同情。
3. 学锄耰:学习耕种。锄耰,农耕工具。
4. 寄与:给予,赠送给我。
5. 一一收:全数收下。
6. 莫道:不要说,不要认为。
7. 芭蕉:即红蕉,热带植物。
8. 失寒暑:不管寒暑,指不受季节限制。
9. 凤仙:凤仙花,夏季开花。
10. 蓼:大蓼,秋季开粉红色小花。
11. 宜夏:适合夏天种植。
12. 宜秋:适合秋天种植。
去完善
赏析
首联“幽人怜我学锄耰,寄与花栽一一收”中,诗人首先塑造了一个自得其乐的形象——“幽人”,这个形象既体现了诗人的高雅品质,又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接着,通过“学锄耰”这一行为,诗人强调了劳动的重要性,表明自己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种植花草。颔联“莫道芭蕉失寒暑,凤仙宜夏蓼宜秋”是诗人对红蕉、凤仙、大蓼三种花卉的赞美。在这里,诗人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这三种花卉以生命力,表达出它们在不同的季节都有其独特的美,使得诗歌更加生动有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从潘济叔觅花栽得红蕉凤仙大蓼谓水栀仅有一窠寒窗不可无戏作二绝 其一》的作者是南宋诗人许及之。创作时间为公元12世纪,大致在宋宁宗庆元年间(1195-1200年)。
在这个时期,南宋政权已经建立,但国家内部矛盾重重,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不安。尽管外部环境压力很大,但许及之依然保持了乐观的心态,积极寻找生活中的乐趣。他通过与朋友交流,体验到了大自然的美好,并将这种感受融入到了他的诗歌创作之中。
在诗中,许及之描述了自己从朋友处获得花卉种植的经历,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他用红蕉、凤仙、大蓼和水栀等花卉作为象征,表达了他在寒窗苦读时的信念和理想。虽然条件艰苦,但他仍然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心态,通过写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感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