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过三游洞知遂脱兵火矣喜赋
万里扁舟归自东,干戈满地路难通。
弟兄一榻聊相对,叔姪双头未许同。
峡入三游千丈险,水连西蜀百忧空。
家山桃李期堪数,共约花间酌晚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一艘穿越万里的扁舟上,我从东边归来,到处都是战争和武器,道路难以通行。我与兄弟们在一张床上相对而坐,我们之间的隔阂却无法消除。穿过峡谷的三游之地,我感受到了无比的惊险,西蜀的水流带走了我的忧虑。家乡的桃李树期盼着丰收的季节,我们一起在花间饮酒,欣赏傍晚的风。
去完善
释义
《舟过三游洞知遂脱兵火矣喜赋》是宋朝诗人阳枋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下面是诗中的一些词句注释:
1. 万里扁舟归自东:扁舟,即小船。这句意为乘坐着小船从遥远的东方归来。
2. 干戈满地路难通:干戈,兵器,借指战争。这句是说战火遍地,道路难以通行。
3. 弟兄一榻聊相对:一榻,指一张床。这句是说兄弟两人在同一床上勉强相聚。
4. 叔姪双头未许同:双头,指两个地方。这句是说叔姪两人无法在同一地点相聚。
5. 峡入三游千丈险:三游洞,位于长江三峡附近,是古人游览胜地。这句是说进入三峡地带,地势极为险峻。
6. 水连西蜀百忧空:西蜀,指四川省西部。这句是说江水与西蜀相连,让人暂时忘记忧虑。
7. 家山桃李期堪数:家山,故乡。桃李,指桃树和李树。这句是说期待在家乡欣赏桃花和李花的盛开。
8. 共约花间酌晚风:酌,饮酒。这句是说相约在花间一起品酒,欣赏晚风。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舟过三游洞知遂脱兵火矣喜赋》中,诗人阳枋以千里迢迢的舟行历程为背景,表达了他脱离战乱的欣喜之情。
开头两句“万里扁舟归自东,干戈满地路难通”,描绘了诗人在战争背景下艰难归乡的情景。“万里扁舟”表现了行程之遥远,“干戈满地”则凸显了战争的残酷与困境。
接下来,诗人通过“弟兄一榻聊相对,叔姪双头未许同”描述了家庭的团聚场景。其中,“一榻”表现了家庭的亲昵氛围,而“双头”则暗示着战争导致的家族分散。
在第四句和第五句“峡入三游千丈险,水连西蜀百忧空”中,诗人借“千丈险”与“百忧空”传达了战后重获安宁的喜悦。
最后两句“家山桃李期堪数,共约花间酌晚风”则展示了战后诗人与家人共享美好时光的期待。其中,“桃李”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寓意和平与希望;“花间酌晚风”则描绘了一幅温馨的家庭画面。
整体而言,这首诗歌以其沉痛的笔触反映了战乱时期人民的苦难,同时又以乐观的心态展望了未来的美好生活。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舟过三游洞知遂脱兵火矣喜赋》是南宋诗人阳枋所作。阳枋生活在南宋晚期,这一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他历任州县官吏,颇有政声。后来弃官隐居,一心向道。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南宋理宗时期(1225-1264年)。
在这个特殊时期,阳枋经历了人生起伏。他在任职期间关心民生疾苦,为百姓谋福祉。然而,由于时局动荡,他的政治抱负未能完全实现。在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社会的混乱之后,阳枋选择了归隐山林,过上宁静的生活。在这个过程中,他逐渐认识到内心的平静和生活的简朴才是人生的真谛。
在这一时期,南宋王朝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蒙古帝国崛起于北方,对南宋形成了强大的压力。战争使人民饱受苦难,家园被毁,生活陷入困境。在这样的背景下,阳枋写下了这首《舟过三游洞知遂脱兵火矣喜赋》。诗中表达了作者在经过漫长的战争后终于摆脱了战火纷扰的喜悦之情,以及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