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中原

标题包含
中原
中原北望连虎牢,遗老畧皆死草茅。 腥臊千秋万岁殿,尘埃四通五达郊。 无人雄心肯出塞,何日战骨与封崤。 三军岁岁费供给,但闻边庭峙刍茭。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晁公溯(1054-1126),字子西,号嵩山居士,济州巨野(今山东巨野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与苏轼、黄庭坚等人并称为“苏门四学士”。 晁公溯出身于书香世家,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宋神宗熙...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向北眺望中原与虎牢关相连,古老的遗迹仍在诉说着战争的故事。千年的宫殿里弥漫着战争的腥臊味,而四周的郊外则被尘土覆盖,四通八达。谁还有壮志雄心愿意出征边疆呢?不知何时,那些曾经为保卫国家而战的英魂才能得以安葬。年复一年的军队供应花费巨大,我们所能听到的只有边疆战士在食用草料。
去完善
释义
1. 中原:古代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指中国大部分地区。 2. 虎牢:古关隘名。位于今河南省荥阳市汜水镇西。 3. 遗老:指元军攻陷汴京(今河南开封)后,留在中原的南宋遗民。 4. 草茅:草丛中的茅屋。这里指遗民贫苦的生活环境。 5. 千秋万岁殿:指元朝皇宫。 6. 四通五达:指道路通达之处,多指交通便利之地。 7. 出塞:指出征边疆,建功立业。 8. 战骨与封崤:指战争中死去将士的遗骨,暗示南宋遗民对故国的怀念之情。 9. 三军:泛指军队。 10. 边庭:边疆边境。 11. 刍茭:指喂马的草料。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中原景象的古诗。诗人站在虎牢关以北,遥望中原大地,看到遗老们生活艰辛,居住在简陋的茅屋中。宫殿已变得陈旧不堪,尘封了历史的记忆;而郊外则弥漫着四通八达的繁华景象。 诗人在此提出了一个疑问:为什么没有人愿意出塞戍边,为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呢?什么时候才能将战骨封葬在崤山之麓呢?他感叹年年耗费巨资供养边军,却只能听到边疆战士需要用粮草补给的消息。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中原》这首诗是南宋诗人晁公溯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宋孝宗时期(1163年-1189年)。 在这一时期,南宋政权偏安江南一隅,虽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文化成就,但在军事上屡屡败北,丧失大片国土。北方中原地区沦于金国统治之下,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许多南宋文人志士心怀家国之忧,以诗歌抒发感慨。 晁公溯(1150年-1218年),名端,字子西,号谷城山人,济州巨野(今山东菏泽市巨野县)人。他是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史学家,曾任龙图阁直学士、尚书吏部侍郎等职。晁公溯一生历经世事沧桑,既有书卷气的文人情怀,又有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关注。他曾上疏谏言改革内政,又曾出使金国,亲眼目睹中原百姓疾苦,深感叹息。这首《中原》便是他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创作的诗篇,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怀念和对祖国山河破碎的哀伤之情。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