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寄黔南李校书

标题包含
寄黔南李校书
从戎巫峡外,吟兴更应多。郡响蛮江涨,山昏蜀雨过。 公筵饶越味,俗土尚巴歌。中夜怀吴梦,知经滟滪波。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许棠,字文化,号竹隐,唐朝诗人。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在唐玄宗至德宗时期(756-805年)。 许棠出身贫寒,年轻时曾以砍柴为生。他勤奋好学,才华横溢,尤以诗歌见长。在唐代文人中,许棠以其质朴的诗风和...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来到长江三峡以外的地方参军,吟咏诗作的兴致应该会更多。郡里的响声来自蛮夷之地,江水上涨;山色昏暗,蜀地的雨水已经下过了。在宴会中品尝了南方的美味佳肴,当地的民俗还喜欢唱巴人的歌曲。半夜梦回江南,想到要经过滟滪险滩。
去完善
释义
《寄黔南李校书》是一首唐代诗人许棠写给朋友李校书的诗作。下面是该诗的注释: 1. 寄:寄赠,给...寄信或写诗表达思念之情。 2. 黔南:唐朝时的行政区域,位于今贵州省南部一带。 3. 李校书:指李校书(具体名字不详),作者的朋友。 4. 从戎:参加军事活动。这里指的是李校书在黔南地区参与军事事务。 5. 巫峡:长江三峡之一,位于今重庆市巫山县东。 6. 吟兴:作诗的兴致。 7. 郡响:指郡城里的声响。这里可能指战争的喧嚣。 8. 蛮江:泛指贵州境内的江河。“蛮”在古代常用来形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地理风貌和风土人情。 9. 蜀雨:指四川盆地的雨季。 10. 公筵:官府举行的各种宴请活动。 11. 饶越味:指富有地方特色的美食。 12. 俗土:民间习俗。 13. 巴歌:古代巴蜀地区的民歌。 14. 中夜:半夜。 15. 吴梦:梦见江南故乡。这里的“吴”指古代吴国所辖区域,大致包括今江苏、浙江一带。 16. 滟滪波:重庆瞿塘峡口的滟滪堆(已沉入江底),此处泛指长江上游险恶的水域。
去完善
赏析
诗人以“从戎巫峡外”起笔,展现了其面对艰险的英勇豪迈之情,同时通过“吟兴更应多”表达了诗人在艰苦环境中激发出的创作热情。在描绘环境时,他巧妙地运用“蛮江涨”和“蜀雨过”来体现南方边疆的独特景象,使读者如临其境。 接下来,诗人通过“公筵饶越味,俗土尚巴歌”展示了黔南山川的特色和风土人情,同时又表达了诗人身在他乡的乡愁之感。 最后,“中夜怀吴梦,知经滟滪波”两句寓意深远,诗人表达了自己身处异乡却心系故乡,希望能够回到家乡的心愿,同时也寓含着人生漂泊不定、难以预料的哲理思考。整首诗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富有哲理,给人以深刻的艺术享受。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寄黔南李校书 故人南郡去,去索锦缆牵。 为报隋堤柳,无嫌驿骑颠。 湖平波不起,山断雾犹连。 独想征南客,愁程路几千。 创作背景: 这首《寄黔南李校书》是唐代诗人许棠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远方故人的思念之情。根据诗人许棠的生平及历史背景,我们可以了解到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是在公元840年至870年之间,即唐朝的中晚期。在这个时期,唐朝的国力逐渐衰弱,社会矛盾加剧,战争和动乱频繁。 许棠这一时期的际遇也颇为坎坷。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都未能取得功名。直到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才考中进士。然而,尽管他终于获得了官职,但由于战乱和社会动荡,他的仕途并不顺利。因此,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对故人远离战乱之地、追求安宁生活的渴望。 这个时代的相关背景知识还包括当时的交通状况。在唐朝中晚期,由于战争和动乱,道路阻塞,交通极为不便。因此,诗人在这里提到“湖平波不起,山断雾犹连”,实际上是对当时交通状况的一种描绘,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友人路途艰辛的关心。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