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上暮秋
独立长堤上,西风满客衣。日临秋草广,山接远天微。
岸叶随波尽,沙云与鸟飞。秦人宁有素,去意自知归。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独立在长长的河堤之上,西风吹拂着旅客的衣衫。夕阳照射在广阔的秋天草原,远方的天空和山脉若隐若现。河边的树叶随着波浪飘散,沙洲上的云彩伴随着鸟儿飞翔。秦地的人民或许没有受到素的影响,离去的心情,只有自己知道回归的方向。
去完善
释义
《汴上暮秋》注释:
1. 汴上:指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附近的地区。
2. 西风:秋风。
3. 日临秋草广:太阳照射在广阔的秋草上。
4. 山接远天微:远方的天际与山峦相接,显得十分遥远且模糊。
5. 岸叶随波尽:岸边树叶随着波浪飘散殆尽。
6. 沙云与鸟飞:沙洲上的云彩伴随着鸟儿一起飞翔。
7. 秦人宁有素:此处化用唐代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诗中“戍楼望断是秦川”之句,表示作者思念故乡的心情。
8. 去意自知归:表达作者离家在外,心中时刻挂念着家乡和亲人,但无法立即回到他们身边的无奈之情。
去完善
赏析
《汴上暮秋》描绘了诗人在秋天时分于汴水河畔所见的景象和引发的思考。开篇两句“独立长堤上,西风满客衣”展现了诗人独立于长堤之上的画面,身边是瑟瑟秋风,漫天黄叶中飘满了他身上穿着的衣物。紧接着,“日临秋草广,山接远天微”两句以开阔的视野描述了秋日旷野的辽阔和远处天际的朦胧,营造了一种苍茫寂寥的氛围。
“岸叶随波尽,沙云与鸟飞”则通过生动的景物展现了一幅宁静的风景画,随风逝去的岸边落叶、天空中的云朵和飞鸟相映成趣,营造出一种安详、祥和的景象。
最后两句“秦人宁有素,去意自知归”,许棠表达了对于故乡的思念之情,即使风尘仆仆远离家乡,心中依然保有着归乡的信念。整首诗通过许棠眼中秋天景色以及内心情感,塑造了一个有情怀的游子的形象。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汴上暮秋》是唐朝诗人许棠创作的一首描绘秋天景色和思念家乡的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外漂泊的孤独感和对故乡的深切眷恋之情。
许棠生于唐玄宗时期(712年-756年),正是唐朝鼎盛时期,但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唐朝逐渐走向衰落。许棠年轻时曾漫游江淮一带,结交了许多文人墨客。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及第。晚年,他在京城中担任低级官职,过着清苦的生活。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已经相当完善,许多文人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然而,许棠却多次落第,这可能与他性格孤傲、不善交际有关。在他的诗作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现实的无奈。
在《汴上暮秋》一诗中,许棠以汴河为背景,描绘了秋天萧瑟的景象。汴河是当时重要的水路交通要道,商贾云集,繁华一时。然而,秋天的到来使得汴河两岸的风景变得凄凉。诗人在此表达了在外漂泊的孤独感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