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避暑

标题包含
避暑
富贵责且重,慙耻心如何。 贫贱事易了,饱煖幸已多。 大热火天下,虚堂枕山阿。 拔俗嫌人影,考古分贤科。 潄冷齿双噤,饮香颜半酡。 一跣或移日,遇狂还自歌。 去就各有志,彼此无相诃。 原宪岂尝病,赐也徒来过。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李觏(1009年-1059年),字泰伯,北宋时期著名的学者、政治家。他出生于江西南城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年轻时便以才学闻名乡里。 李觏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第,但他并未因此放弃对学问的...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富贵责任重,羞愧感在心。 贫穷琐事少,温饱已足矣。 炎炎夏日中,山间卧榻舒适。 离群索居远,知古通今者。 凉爽口中含,美酒醉红颜。 赤足走一日,遇狂歌一曲。 各自有志向,彼此不相言。 原宪未生病,赐过又何妨。
去完善
释义
《避暑》是宋代诗人李觏创作的一首诗歌,描绘了诗人在炎炎夏日中避署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富贵与贫贱的态度和对历史的思考。下面是部分词句的注释: 1. "富贵责且重,慙耻心如何":这句描述富贵之人肩负的责任重大,而且常常因为富贵而产生羞耻感。"责"意为责任;"慙耻"表示因身份或行为而产生的羞愧。 2. "贫贱事易了,饱煖幸已多":这句话是说贫困和地位低下的人容易满足,只要有足够的温饱就能感到幸运。"饱煖"指吃饱穿暖。 3. "大热火天下,虚堂枕山阿":炎热夏天的大火炉之下,诗人却在虚静的厅堂背靠大山享受凉爽。"山阿"表示山丘。 4. "拔俗嫌人影,考古分贤科":这句写诗人脱俗不喜人多的地方,同时热衷于探讨历史文化,区分贤人与普通人。"拔俗"表示超脱世俗;"考古"指研究古代的历史文化。 5. "潄冷齿双噤,饮香颜半酡":这两句形容诗人在饮用冷饮时牙齿紧闭,闻到香气时脸色微红。"潄冷"指的是饮用冷饮品;"饮香"表示闻香。 6. "一跣或移日,遇狂还自歌":赤脚走路度过一天,遇到开心的事情还会放声歌唱。"跣"表示光着脚。 7. "去就各有志,彼此无相诃":离开还是留下各人有各自的意愿,大家互不干扰。"去就"表示离开或留下的选择;"相诃"意为相互指责。 8. "原宪岂尝病,赐也徒来过":这句以历史上的两个著名人物为例,孔子弟子原宪安贫乐道,并未生病;而子贡则贪图富贵,却过得并不如意。这里体现了诗人对贫富的看法。"原宪"和"赐"分别指孔子的弟子原宪和子贡。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避暑情景的诗词。诗人以贵富与贫贱的对比,表现出自己超脱世俗的态度和对生活境遇的乐观面对。在炎炎夏日,诗人选择在高山脚下的一片空地上避炎解暑。他感受到了清凉的世界和身边自然的美好。他赏味着冷冷的漱口水、口含的香草,使自己的面容呈现出略带红润的愉快状态。尽管贫穷,但他精神上却是十分充实的,拥有着清雅脱俗的人生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避暑》是宋代诗人李觏的一首七言绝句,创作于北宋时期。李觏(1009-1059年),字泰伯,北宋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他是庆历新政的支持者,倡导“务实致用”的学术观念。 在公元1040年代至1050年代,即李觏生活的时代,正值北宋中叶,社会相对安定,经济繁荣。然而,与此同时,官僚腐败、土地兼并等问题日益严重,百姓生活困苦。在这样的背景下,李觏以改革者的身份关注民生,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对公平正义的追求。 《避暑》这首诗描绘了炎热的夏日,人们在山林间寻找清凉的场景。诗中表现了人们渴望摆脱炎暑、追求凉爽的生活愿望。李觏借此表达了民间疾苦的现实问题,揭示了当时社会生活中的不平等现象,希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同情。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