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唤鱼亭

标题包含
唤鱼亭
湖水涵空雪浸崖,老龙以下听差排。 从今分钵供鱼餠,日与随钟具一斋。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李石(1802年-1855年),原名李秉礼,字贞吾,号顽白,又号星舫,江苏昆山人。清朝官员、学者、诗人。 李石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聪颖好学。道光十五年(1835年)中举人,历任内阁中书、国子监学正等...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湖面上的水气凝结成雪花飘落在山崖上,就像老龙在聆听着分配食物的顺序。从现在开始,我们将把食物分成两半,一半供给鱼儿,另一半则每天和钟声一起享用。
去完善
释义
1. 湖水涵空:形容湖面宽广,仿佛包容了天空。 2. 雪浸崖:比喻湖面波光粼粼,如同白雪洒在岸边的悬崖上。 3. 老龙:指传说中的龙,这里可能指的是湖中的鱼。 4. 差排:安排,摆布的意思。 5. 分钵:佛教用语,指僧众轮流分配食物。这里是说分鱼饼给大家吃。 6. 随钟:随着钟声吃饭。 7. 一斋:一种斋饭。
去完善
赏析
《唤鱼亭》是宋代诗人李石创作的一首描绘湖光山色和悠然生活的诗篇。在诗歌中,诗人通过细致的观察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湖畔亭台的美丽景色和鱼儿在水中欢快畅游的情景。 首句“湖水涵空雪浸崖”,诗人以水为媒,借雪喻景,表现了湖水的广阔和山崖的洁白。在这里,诗人运用了对仗手法,使得景象更加鲜明生动。涵空一词形象地描述了湖面宽阔无边,映射着天空的景象;而雪浸崖则用拟人手法赋予山崖以生命,使其更显壮观。 次句“老龙以下听差排”,诗人通过对鱼群的比喻,表达了鱼儿在湖边亭台附近欢快游动的情景。这句诗运用了夸张和拟人手法,使鱼儿似乎拥有了智慧和秩序。通过将鱼儿比喻成老龙和差排的形象,更突出了鱼的活泼和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 接下来的两句“从今分钵供鱼饼,日与随钟具一斋”,表达了诗人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诗句中的分钵供鱼饼和随钟具一斋都是形容诗人的生活情景,即每天在湖边的亭子里悠然地度过时光,欣赏湖光山色,品味美食佳肴。这种生活场景让人感到宁静而美好,同时也突显出诗人超脱世俗的闲适心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唤鱼亭》是南宋诗人李石的一首描绘山水风光的诗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2世纪,正值南宋初年。这个时期,中国处于南北宋交替的时期,金兵入侵,国家动荡不安。 李石在这个特殊时期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期。他出生在四川眉州(今四川眉山市)的一个书香世家。家乡的文化氛围和美丽的山水风景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求学过程中,受到了儒家学说的熏陶,也对文学、艺术产生了浓厚兴趣。然而,国家局势的动荡使他无法安心求学,成年后投身于抗金事业,并屡建战功。 在这一时期,南宋朝廷为了抵抗金兵入侵,大力发展经济、文化和军事力量。各地纷纷兴办书院,提倡儒家学说,培养人才。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李石开始了他的诗歌创作生涯。他的诗作以描绘山水风光、表达个人情感为主题,展现了他对家乡的眷恋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唤鱼亭》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下创作的。诗中以“唤鱼”为线索,通过对山水风光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墨客对山水风光的热爱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